建构分类分层课程,唤醒学生成长智慧
2018-11-30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一所学校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
创建于1960年的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是学院路地区一所环境优雅,现代化教育设施完备,面积最大的完全中学。作为曾经著名的“八大院校”附中之一的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学校于2013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优质资源持续注入,为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
学校借力优质资源,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鼎新”课程体系,营造陪伴学生成长、唤醒学生智慧的育人氛围。全体师生在课程规划和建设的进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今,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翅膀,全体师生在科大附中这片教育热土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印。
加强课程领导力
学校课程领导主要包括对课程改革的领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学校成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和策划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所有工作。
学校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围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系统性、综合性、融合性、适切性、选择性等来思考课程的整体规划,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为了落实课程实施研究,学校发挥教师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制定校本《学科校本纲要》,编制《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规范手册》,建立融合与共、互为策励校本研究机制,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深度学习,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做好课程实施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主动发展,凸显学校“文化引领人,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育人特色,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
课程规划缘起
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2017年,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近年来,在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区教委支持下,学校成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双重对口支持单位,申请成为北京市“1+3”项目改革试点校,并成为海淀区新品牌建设学校,“落户”北京教育新地图。校外优质资源不断注入使学校的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优化,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划和重构课程体系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SWOT策略分析
学校从课程改革方向、社区需求、校情学情、育人特色、课程发展阶段、校外教育资源等方面利用SWOT分析方法,认清学校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认准外部因素:机会和挑战,进行交叉对比分析。总结课程建设先进经验,立足核心优势,突破发展“短板”,认清面临的挑战,把握发展机遇,以学生发展需求为落脚点,以学定教,以爱陪伴,加强课程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建立校本研修机制,深化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
理清课程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以素质教育需求,创新课程内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学校就致力于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于1996年设置了“军事科技特长班”,以军魂为引领,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开展军事、科技训练。在此基础上,研制自成体系的军魂励志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使军事科技素质教育普惠到每位学生。学生在全国、市、区举办的各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6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科技示范校,2004年被海淀区评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
第二阶段,以课题研究引领,建设特色课程。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课题为引领,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通用技术课程建设及实施研究”为引领,研发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并整合传统科技教育资源、ESD课题研究成果等,形成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群,学校因此成为海淀区通用技术基地校和教师培训基地。同时,以教育部“专家型教师培养及教育影响力研究”国家级课题为引领,启动“琴棋书画”特色工程建设,基于音乐、美术等必修课程,建设艺术校本课程群。“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育人特色已经逐渐显现。
第三阶段,以文化理念引领,重构课程体系。
2013年5月,学校承办海淀区教育系统“道德学堂”启动会,在海淀区率先开设道德学堂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学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和国际生态学校等荣誉称号。
确立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愿景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成长的跑道,是学生放飞梦想的翅膀。
科大附中立足课程规划的综合分析,将学生成长需求作为学校发展愿景的源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将“建设一所爱润心灵的新品牌学校”作为发展愿景,将陪伴教育浓缩于“明德至善,鼎新力行”校训中,以培育“有梦想、有修养、有才学、有担当”的青年为己任,以 “健博慧雅,善思敏行”为课程目标,建设润泽学生心灵、陪伴学生成长、适合学生发展、唤醒学生智慧的“鼎新”课程。
学校力求使从科大附中走出的学生成就“三项爱好”,参与“四种体验”,具有“五种获得”,成长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四有”青年。
三项爱好:一本熟读的经典,一项擅长的技能,一种喜爱的艺术。学校坚持“文化引领人,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育人特色,为学生成就三项爱好提供平台。四种体验:做一回家长、做一天老师、做一种职业、当一位管理者。使学生在体验中回归社会和生活,懂得感恩,认识自我,心系社会,脚踏实地“立好人”。五种获得:拥有健康身心、博学多闻、智慧创新、品味高雅、善思敏行五种“获得”,促使学生在课程整体实施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成长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导学生成长为“四有”青年:有梦想,将美好愿景与生涯规划做融合;有修养,用人文品质和明德笃行来体现;有才学,将知识能力和实践创新做结合;有担当,以社会责任和天下己任育情怀。
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
学校培养“四有”青年的育人目标是通过“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课程目标来体现,课程目标又是通过课程结构和具体内容的规划和实施来实现的。
为此,学校基于自身的发展内涵,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落脚点,把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借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的力量,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对口支持的工程科技资源,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面,纵向进阶衔接,横向关联融合,建构贯通学段、融合学科的三级五类课程体系。
三级课程进阶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必修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学好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共同基础。
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群体开设的国家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志趣方向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自主选课,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我管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迁移知识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基。
发展课程。发展课程是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突出特长开设的国家选修课程、项目课程、高端社团课程等,培养学生融合学科主动探究、创新发展能力,延伸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五类课程内容
人文课程——明德笃行,心系天下。人文课程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学科,加强人文学科的相互关联、渗透和整合,立德树人,明德笃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关注社会发展,树立公民意识,掌握明辨是非准则,具有尊重差异、合作共生的国际视野,培育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STEM课程——乐知融合,鼎新力行。STEM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数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渗透STEM理念,促使学生能用所学到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设立研究项目,贯彻工程理念,能将各学科知识整合到一个系统、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中,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科技工程素养和探究创新能力。
健康课程——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学校健康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使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养成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良好习惯,培养自尊自信、勇敢顽强、超越自我、遵守规则、公平正义等体育精神,并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开设校本心理教育课,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艺术课程——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学校基于音乐、美术等国家艺术课程,推进“琴棋书画”工程建设,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投身实践,敢于担当。根据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及党团教育活动等国家必修课程要求,突破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跨学科融合应用知识,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强调以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需要、现实问题为核心,加强综合活动系列设计,延伸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敢于担当的精神。
课程设置原则
学校建设的“鼎新”课程体系遵循三个原则:以适应性立足学情,挖掘学科核心本质,设计对接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一致性统整课程资源,贯通学段设计整个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关联性加强教育教学的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关联,做好学科融合,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因为课程重构和规划,使学生在五类课程三级进阶中发生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如今,课程目标能更好地接洽育人目标,凸显学校的育人特色。
课程凸显育人特色
学校在三级五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特色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落实“文化引领人,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特色课程育人效果,使每个学生都有三项爱好:一本熟读的经典,一项擅长的技能,一种喜爱的艺术。
“道德学堂”课程以优秀文化润泽心灵。学校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在海淀区率先开设“道德学堂”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每个班级以“仁义礼智信廉”为主线,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设计“道德学堂”课程内容。激励学生熟读一本经典,让学生在“六环节”课程体验中,分享经典体悟,传播道德故事,引导学生行“孝”爱父母,行“尊”爱老师,行“悌”爱同学,尽“忠”爱国家。
STEM“三课堂”教育模式提升科技创新素养。学校发挥北京市科技示范校的优势,引进北京科技大学的工程科技资源,优选学院路周边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设STEM课程群,建构“三课堂”教育模式,深化科技教育改革,使每位学生能擅长一种技能。第一课堂普惠每个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必修课程实施中,加强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和体验;第二课堂发展每位学生,根据学生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科技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融合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三课堂成就特长学生,通过开展高端社团活动、STEM项目、少年科学院项目等,为培养突出特长学生搭建平台。
“琴棋书画”艺术课程启迪审美智慧。“梅兰竹菊能养性,琴棋书画可怡情”。学校“琴棋书画”特色工程力求实现从科大附中走出的学生至少能弹一首名曲,下一招好棋,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学校基于艺术必修课,开设“琴棋书画”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同时还加强了隐性课程建设,比如以名曲做课堂铃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孕育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设计“1+3”项目课程促进贯通培养。作为北京“1+3”项目试点校,学校设立“1+3”项目试验班,以培养科技工程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引进大学资源,对学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贯通课程,开设项目课程,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做好贯通培养。
学生成长需要爱的陪伴,科大附中全体师生将在“鼎新”课程的建设中,用适合学生的课程来陪伴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润泽心灵,唤醒智慧,成长为“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