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情境,增添课堂魅力
2018-11-30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张 亮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营造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情感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思维的开启、智力的培养。情境与建构相辅相成,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将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规律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情境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富有挑战性,又要易于让学生所接受,能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反思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部分教师重“情境”轻“建构”,使情境教学偏离教学目标,让情境形同虚设。情境的创设是促进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以图片、游戏、视频等营造轻松的氛围,调动积极的因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部分教师不能把握好度。教学过程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情境的创设要有“大局”意识,能突出重点,又要彼此连贯,如果情境的创设不能为目标服务,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再好的情境也会变为一种形式。情境能寓教于乐,但“乐”只是形式,“教”才是内涵,教师如果不能把握有度,掩盖了教学的本来目的,只关注游戏本身,而忽视了蕴含的知识,只会令“热情高涨”而“学力不足”。情境要依情而设,不同内容、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创设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日久生厌,使学生丧失主动性。教师的情境创设较为单一,以课本上的情境为主,“普适”的方法新鲜感不足,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要将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之中,营造与数学相接轨的数学场景,让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生活中探寻存在的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数学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要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活实际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能找到具象的生活与抽象的原理之间的链接。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我将乘方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折纸、拉面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折叠感受乘方的意义。游戏的引入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聚焦,能让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深入。游戏导入能令学生热情高涨,但需合理掌握,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置于课堂,不能因玩游戏而不去思考所学内容。教师要合理把握游戏的时间,不宜占用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要让学生迅速进入主题,避免影响后续的教学任务。教师以数学故事导入,让学生被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所吸引,让冰冷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生活韵味。教师从数学故事、典故中引入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交流
教师有意识地将不同个性的学生分组,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成员之间彼此激励,相互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成员都有表达、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组员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否则优秀生会拥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而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被代劳。教师要利用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以竞争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使合作学习变得“形式化”。组间的竞争能让课堂气氛变得紧张有序,也能让组员的关系更和谐。学生的自私、狭隘被团结的精神所取代。在合作竞争时,教师要把控全局,避免低效、无效现象的出现,如果教师对他们的学习不加以干预,往往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节奏,但不能一味催促学生,让落后的小组跟上节奏,那他们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心理,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而仓促结束。有时小组内部也会产生不和谐的现象,有学生对“拖后腿”的学生不满,会对他们的合作意识产生负面的影响,远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片面追求功利性,要形成良性的合作观念,通过生生间的竞争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真实的知识不是从教材中获得的,而是在学生的自主体验中形成的。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求解法、掌握规律,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教师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走上舞台去主动探索。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三角形纸片,并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再将之展开,让学生细心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我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有学生发现两个底角能重合,因而做出“等边对等角”的判断,有学生发现折痕既是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高与中线,于是总结为“三线合一”。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将等腰三角形的三种“语言”融合起来加以理解,学会用性质去解题。
三、课堂小结时设计情境,促进巩固深化
智慧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手中的积木”去自由堆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部分教师倾其所有,恨不得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期望提高学生的考分,却忽视了学生探索方法的掌握,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仅掌握书本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小结时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建立已学知识与延展知识的连接,避免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失去小结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出一些递进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过“跳一跳”,逐步达到延展的知识。知识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初学时易被其迷惑,造成理解的偏差。为了让学生分辨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回顾,运用两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让他们比较边、角、对角线等方面的异同,促进学生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诸多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对知识的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