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变动牵动大格局
——语文课堂如何巧妙引入写作背景

2018-11-30

教书育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交代萧红孔乙己

写作背景既包括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也包括作者本身的创作经历。它既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土壤,也是作者赋予作品特定内涵的现实依托。语文教学中对写作背景进行必要的交代,就能使文章内涵的深刻性、情感的独特性、创作的艺术性充分体现出来。过去好多人认为开门见山交代背景即可,在得知这样会大大影响文本解读的效果后,又有人提出了淡化背景,只重内容的说法,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写作背景的曲解。相反,我们越来越发现写作背景的灵活引入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引入写作背景呢?交代得早了,有先入为主之嫌;引入得晚了,前面的内容就会混淆不清。究竟何时引入最恰当呢?

写作背景的引入与作品中矛盾冲突、主题内涵的层进式发掘直接相关。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交代常常出现在文章结尾,但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开篇,只是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讲授顺序。比如,《孔乙己》中描绘的社会环境等级制度,剥削阶级损人利己,封建统治使民众麻木不仁等,这些社会的因素在开篇就借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当时社会对小伙计的要求体现出来。但如果一开篇我们就谈及这些,就会使这些因素浮于形式,只有通过层层分析之后才能做到水到渠成。当我们在第一层面分析了虚荣迂腐、好吃懒做的孔乙己成为周围众人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谈资之后,当我们在第二层面分析了孔乙己被读书人丁举人打折了腿,高贵的读书梦破灭了之后,众人在面对已备受摧残的孔乙己时仍取笑他,此处就有着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残忍。继续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的笑越来越残忍,不是某一个人不善良,而是社会的不善良。坐和站、长衫和短衣的差异其实就是等级的差异,“学而优则仕”不仅是孔乙己的想法,也是短衣帮根深蒂固的想法,连半个秀才都捞不着的孔乙己自然就会成为这种等级观念中的牺牲品。我们在这些社会等级观念的背后,发现这样的社会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里的社会背景就是在分析完高潮部分后,在看似闲笔的交代中完成引入的。

有时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也同样可以补充创作背景。比如萧红的《祖父》,选篇中只描写了作者幼年时最美好的与祖父相依相伴的日子,祖父的慈爱、宽容、风趣让萧红一生难忘,如果没有对萧红一生的回顾,我们是不能体会这生命中唯一的亮色对于萧红的意义的。去世的前一年,30岁的萧红,经历的是黑白的世界,但他却把儿时的生活描绘成了一幅彩色的画卷:现实是冰冷的,经历逃婚,背井离乡,情感纠葛,逃难丧子,但她笔下的故乡却是温暖的,她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蜂一蝶都是自由的。这种对作家经历的补充,使萧红生命中以德报怨、单纯执着的个性一览无余。引入这样的创作经历能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创作价值更令人深思。

背景交代也有出现在开篇的情况,有些直抒胸臆的诗,如果不提前交代写作背景,就会使读诗的人一头雾水。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必须交代陈子昂面对武攸宜的独断专行,自己壮志难酬的情况,所以才有后者的直抒胸臆,叩问苍天,叩问历史的行为。

无论是单刀直入、因人论事,还是迂回婉转、巧妙设计,背景的引入都不是一件简单、机械的事情。特级教师李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一文中指出:“真语文教学应该唤醒写作背景,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借助语言符号,通过文本表层的意义寻求沟通社会的体验,探求作品深沉的‘志’,这样的语文教学往往会给人以揭示语文教学真义的感动”。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性,我们之所以引入背景,就是要把作品还原成它本来的样子。灵活、有效、适时地引入背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内容形式和运用方式的精心设计,带给我们的将是更深刻的创作思考、更丰盈的价值体验、更充沛的文本感动。

[1]李震.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J].语文教学通讯,2013(9).

猜你喜欢

交代萧红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萧红亮 作品
给我个交代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交代
交代
盗墓者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