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设计

2018-11-30桑迎春杨东宇佐占春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教书育人 2018年30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专项基础

桑迎春 杨东宇 佐占春(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在我国自古有之,更是已经被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适合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经验。建筑专业是我校的长线主干专业,在现下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来探讨这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设计。

一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在我国经济建设加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现下,国内用工市场对于建筑工程专业中级技术人员和一线专业劳动者的需求旺盛,但这一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僵化问题必须解决,否则,所存在的不足就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一)“大而全”的专业课程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指导方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包括试化验、测量放线、施工管理、工程概算、内业资料等多个项目,可谓之教学内容的“大而全”。对于国家的教学指导方案,学校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特色设计,突出重点专业内容,而是全面铺开所有的专业内容,追求给予学生专业教育的全面性,但缺乏特色的专业教育,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学僵化在等同划一的课程建设上,都在力图将建筑专业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统筹实施好,结果,既限于师资力量,也限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形成了赶进度的状态,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体验、掌握得不扎实。

(二)“样样松”的培养效果

必须承认,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无论从学习基础还是从学习习惯上说来,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也比较大,“大而全”的专业课程安排,缺乏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师在授课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学习态度、怎样的学习习惯、怎样的学习基础的学生也都是一律对待地讲,结果学生对专业课和专业能力学成了“样样松”,虽然就业时有宽泛的适应面和岗位选择面,但岗位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精,需要在岗位上历练,通过较长的过渡期才能胜任岗位需要。因此,要在两年内完成建筑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并在其间进行一些职业实习培训,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的可行性受阻。可见,“因材施教”还应从专业教学的全局出发,如果只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局部,其光芒将会被狭隘的教学囚禁。

2009年,国家开始组织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学校在备赛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好,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时根本不用为课堂纪律的事操心。大赛训练启发了我们,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学生基础和就业岗位要求,变“通才”培养为“专才”培养,通过“因材施教”思想下的顶层设计,建构起突出专项技能培养的专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经多次完善,细究,仍诟病多多,需要改进。

二 模式改进设计

(一)原始模式

名称:校企对接、三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释义:以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以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教学环境对接企业环境、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为基本途径。依据职业能力形成过程,划分三级模块,分阶段有效实施工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模式结构:岗位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岗位专项能力培养模块,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块。

模式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模块均采用学期时间划分、能力培养内容划定。(1)岗位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以通识性知识和技能为主。优点是符合学生专业入门学习特点,不足是缺少专业思想教育和基础能力过关式训练、考核。(2)岗位专项能力培养模块。以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为主。优点是符合学生专业学习的渐进式特征,缺点是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没有经过科学测算,很多指标的确定属于“拍脑门”,还有对无法全部跟进学习的学生没有解决措施,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人本的缺失。(3)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块。有能力培养按就业应用分化的设想,校内训练和顶岗实习环节也有安排。问题是没有强化集训和考核等专项专业技能形成的硬措施。

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偏重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忽视了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过程变化,不能实现专业教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成才的目的。

(二)模式改进

改进的前提是尊重原始模式的设计构架基础。改进的预期结果是让全体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其一,岗位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包括:专业认知见习与专业教育;体能与规范训练;专业基础能力考核与分析;专业培养应变设计。

改进说明:一是加入专业见习与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敬畏与专业情感;二是增设体能与规范训练。使学生打下从业基础和基本职业习惯;三是开展考核分析。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把握学生专业学习程度的分化趋向;四是通过应变设计,使下段教学针对性能有所提高。本模块改进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强化专业教育引领学生入门专业学习,通过能力考核、分析与培养应变设计,为后续模块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其二,岗位专项能力培养模块包括:基础专项能力过关训练;专项能力喜好调查分析;专项能力选修训练;专项能力达标考核。

改进说明:本模块有4项改进内容。一是基础专项能力过关训练。这是专业通识性学习阶段,要求所涉及的每项基础能力都要过关。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整体难度,原则上取标准底线;二是专项能力喜好调查。增加调查分析是对学生学习动机和阶段基础情况进行综合了解,是为了指导学生和技能岗位分化训练打基础。把此项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新尝试;三是专项能力选修训练。按先学生自主选择,之后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实施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自主选择的科学指导。这一措施将延续到下一阶段的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本模块改进设计围绕能力训练与考核这一主线,将灵活的选修操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化下来,建立教学实施的基本法则。

其三,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包括:专项能力集中训练;专项能力过关考核;不过关学生补训考核;职业能力综合考核。

改进说明:按学生能力特长和自主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集训,强化岗位能力提升;通过严格考核,把握教学质量;通过补训,提高学生成才率;通过职业能力综合考核,形成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面达标。本模块改进的核心是结果管理思想。通过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发放来严把学生出口关。

(三)能力类别划定

1 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包括:识读图能力;基础工种操作能力。基础工种有:钢筋工、架子工、模板工、瓦工、抹灰工等。

2 专项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项能力包括:测量放线;材料检测;工程造价;内业资料;施工管理。

3 延伸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的延伸能力包括:建筑电工;楼宇安防;给排水;电梯。

以上三类能力应配套制定能力标准和测试考核办法。

三 模式改进的原则

(一)学生基础与岗位需要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教学计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以往总是以专业调研所得信息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接受实际。改进意见中,我们增加的多个调研环节旨在使教学实施能更好地针对学生基础。

(二)兼顾学生整体与个体,力求人人成才

教学计划(方案)灵活性既要针对专业岗位的不同,还要考虑培养对象的个体差异,找寻变与不变的结合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才率。

(三)坚守质量底线,灵活开展补救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为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的大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才,我们都要去坚持。

四 结语

建筑是关系经济与民生的重要产业,基层人才培养是支撑产业、行业发展的基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职业教育的最大效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当然,建筑专业只是一例,思想和方法是通用的。

“因材施教”作为古训已有千年,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理念,其目的是让不同的“材”都成“才”。“因材施教”的根本在于着眼学生,在于着眼学生的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僵化的教学方案培塑的学生,成材率偏低,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切正在延续。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专项基础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