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美术教学到艺术创想活动的探究
2018-11-30文陶铵
文 陶 铵
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我们“珍视游戏和艺术的独特价值”。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笔、纸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作出视觉形象,工具单一,形式简单,并且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教师教什么,幼儿就画什么,幼儿缺少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现在,我们在生活体验中开展艺术创想,和幼儿一起发现、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理解他们的欣赏行为,支持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让游戏走进艺术活动,努力实践从美术特色活动走向“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路径。
一、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特有的品质,幼儿喜欢摆弄、探索物体和材料,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幼儿在早期的涂鸦中就表现出一种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一时期内,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感知客体和运动型动作,这时的幼儿通过动作来表达对纸、笔等美术活动材料的兴趣。
二、选择有意义的话题讨论
教师作为一名观察者,应注重收集关于幼儿的资料——他们的兴趣、他们的问题,以此作为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出发点。我们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捕捉他们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从而生成有意义的话题,让生活的话题奏响艺术创想的前奏!
三、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材料
幼儿常被那些可操纵、改变和变形的材料及活动所吸引,他们往往对那些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十分着迷。我们为幼儿提供工具和机会,让他们在“把玩”中体验艺术创想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最终结果。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和他们一起收集新的、有表现力的、且来源于生活中的工具和材料,这种类型的工具、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幼儿眼中所有物品都是可以探索及创作的,他们在对新材料的操作中不断引发出新的探究欲望。一块积木、一块海绵、一根吸管……只要到了他们手里都可以变成有趣的工具。
四、基于幼儿需求和发展的艺术表征
当幼儿学会探索和使用工具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象征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生来就具有艺术潜能,给他们一个想象的支点,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艺术创作成为幼儿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出好奇、玩出艺术,实现从技能学习到艺术创想的改变。幼儿的艺术表征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
(一)符号美的艺术表征
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他们通过符号、图形来表征世界,就像游戏中幼儿用一根木棒表征为一匹马,尽管不像,但满足了幼儿想表达的意愿。符号作为幼儿期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能直接有效地帮助他们表情达意,让他们在对符号系统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获得更为完满而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色彩美的艺术表征
幼儿喜欢鲜艳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呈现的是一种感性的对世界的把握,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大多数时候幼儿的艺术想象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地组织或发起,幼儿就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感受和表现色彩。
(三)形态美的艺术表征
植物有生命生长的美丽,身体有动作姿态的美丽,一片树叶、一根吸管在幼儿的眼中各有各的美丽,我们要与幼儿一起寻找,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创造。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形态:纸条的扭曲、吸管的组合、彩条的拼搭,这些常见的物体在幼儿的手中能够千变万化。幼儿通过大胆发现、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将事物的结构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身体动一动,可爱的植物长一长,小河流水哗啦啦,幼儿发现每一种物体都有动态之美,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它的艺术魅力像动听的诗句,像优美的音乐。
在艺术创想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把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作为领域目标,把幼儿的完整、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从单一的美术教学逐步走向完整人格的教育,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在生活中创想,我们相信只要用心聆听幼儿的声音,就会收获更多惊喜;只要我们用心去创造童真的世界,我们就会和幼儿一样快乐成长!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孔起英.幼儿园课程领域课程资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