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资料链接 助力阅读教学
2018-11-30江苏扬中市外国语小学陈友情
江苏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陈友情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深入发展,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注重与课内外知识的有机融合,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向大语文的目标教学观过渡。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文本教材为凭借,依据教材,链接相关知识,超越教材,从而使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加宽加深,为学生点明阅读的路径,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为高效语文教学奠定基础。那么,教师如何将阅读中的资料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资料链接的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在知识的链接方面,教师只有把握住恰当的时机,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正启迪学生思维,开拓阅读路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1.课前链接,唤醒期待
“阅读期待”作为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关键词语,不仅点明了阅读期待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学生潜心阅读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补充相关的阅读知识,可以起到激起学生阅读课文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司马光》一课时,作为学生接触到的首篇小古文,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对课文为什么要以“司马光”为题目感到困扰。因此,在真正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补充这样的资料: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自幼就是出名的神童,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刚正不阿,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了学生对司马光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2.课中链接,提升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就重点内容与课外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巧妙链接。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期待与作品有机融合,促进阅读教学向深处发展。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坚守阵地,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国际主义精神;在阅读到部长请求白求恩离开,白求恩说要与战士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对白求恩崇高精神的理解感悟,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这样的资料:有一个叫许庆成的战士在战斗中受了伤,生命危在旦夕,白求恩听说后特意从几十里之外赶来,他在给伤员做手术的时候,发现伤员急需输血时,坚定地说:“输我的血,我是万能输血者,快点准备吧!”在这些信息资料的联系拓展中,学生们对白求恩的眼里只有伤员,对病人认真负责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3.课后链接,拓宽视野
文本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阅读来达到阅读素养的提升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以文本教材为范例,根据所学内容与课外知识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由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为学生打开阅读新天地,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阅读舞台。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对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精神的赞美,来教育学生向邓小平爷爷学习,从小具有环保意识,关注植树造林,为祖国更加美丽富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趁机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植树吗?每栽下一棵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吗?”在学生沉思以后,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向学生出示: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等等。这样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巧妙链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合理选择链接的内容
阅读教学需要链接相关知识,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阅读链接的内容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只有合理链接,才能真正点亮阅读课堂。
1.链接背景,拉近距离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对于语文教材中一些古诗词,或者是一些历史性题材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因其年代久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等特点,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困难。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如果能够就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链接,则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村子里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句话本身语言浅显易懂,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如今生活在条件优越、水源充足,新时期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也就更难感受到为什么要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段资料:1933年4月,毛泽东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做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在学生读完资料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从毛主席与老汉的对话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如此教学,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缺水的艰苦以及 “永远不忘挖井人”的真正含义,并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链接同类,深化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文本内容的主题相似或者相近,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这些相似主题的文章巧妙地链接起来,精心设计,以实现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阅读链接,以强化学生对同类主题文章的感受与体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时候,这单元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对我国美好河山的描述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在教学这单元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认真阅读课文入手,想想作者是采取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搜集同样的文章,并运用文中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点。这样教学,由扶到放,既教给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而且还鼓励学生以文本为范例进行模仿、迁移、创作,从而使学生对相同主题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感受,深化了文章主题,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链接生活,读出自我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开发与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与生活中的联系入手,巧妙链接,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达到优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孙中山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上课伊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基本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你遇到过不懂的时候吗?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学了这一课以后对你有什么启发?”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有学生说:“我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是等老师讲,如果老师不讲就算了”,有学生说:“学了这一课之后,我明白了不懂就要问,不要不懂装懂。”如此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文本内容,把握与课外知识链接的时机,恰当选择知识链接的内容,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