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行走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2018-11-30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卞良燕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卞良燕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比较研讨中,我们能清楚地看见教者对文本科学性的把握和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生成。
两位教师选取的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 《小露珠》,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的外在美和心灵美,她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充满童趣,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两位教师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完全一致:(1)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小露珠形成的漫长过程以及小露珠顽皮、可爱的形象,并练习朗读;(2)体会“跳”“爬”“落”三个动词与“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一一配对的准确性,但由于教学中使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不同的引导语,以至于教学效果出现了明显差异。
教学实录一:“了解小露珠的形成过程”
甲: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第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指名读第一小节)
师:这一小节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生1:“夜幕降临”。
生2:“黎明”。
师:什么叫“黎明”啊?
生:就是凌晨一点到五点。
师:是吗?凌晨就是黎明吗?不对哦。
生:就是早上天亮了。
师:我们知道“夜幕降临”就是天空被“大黑帘子”慢慢遮住的时候,就是……
生:傍晚。
师:那么,“黎明”就是这块“大黑帘子”慢慢打开的时候,也就是早上天刚开始亮的时候。从“夜幕降临”到“黎明”,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很长。
师:不错。那这段话中,还有没有写出时间长的句子呢?
生: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师:你看,这“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写出了小露珠形成时间的漫长。
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小露珠出现在什么地方了吗?
生: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
师:经过了漫长的一整夜,小露珠终于形成了。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谁来读第一句?(生读)
师:第一句应该读出小露珠的可爱,谁再来读。(生再读)
师:第二句要读出小露珠的顽皮。谁来?(生读)
师: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小节。(生齐读)
乙:
师:(引导)夜幕降临了……(生跟读,直至第一小节结束)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第一小节?(生读第一小节)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露珠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
师:这是小露珠出现的……
生:位置。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还知道小露珠是在夜幕降临时出现的,经过一夜,到了黎明我们就能看见它了。
生2:我知道,到了黎明小露珠就变成黄豆粒那么大了。
师:刚刚两个同学说的是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和大小。老师有问题了,这小露珠怎么就慢慢变成黄豆粒那么大了呢?
生:它“爬呀”“滚呀”慢慢就变大了。
师:(课件将“爬呀”“滚呀”字体变红)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小露珠?
生:努力的小露珠。
师:你能读出它的努力吗?(学生读,师评价)
生:我觉得这是一颗可爱的小露珠。
师: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学生读,师评价)
师:小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身体渐渐发生了变化。小露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师:老师把这个句子稍微改了一下,你们看看改得好不好?(出示句子:小露珠大了,亮了)
生:不好,老师改的句子读起来有些奇怪。
师:你的意思是不太顺口。
生:文中句子是“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它写出了小露珠变化过程是渐渐地变的,老师改的句子感觉一下子就变大变亮了。
师:你说得真棒。如果我们能用朗读展现出小露珠慢慢变化的过程就更好了。(指名朗读,评价,齐读)(句式训练:用“越来越……越来越……”说话)
教学实录二:体会“跳”“蹦”“落”三个动词的准确性
投影出示: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甲:
师:这三段话中有三个动词,你找到了吗?
生:“蹦”“爬”“落”。
师:它们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小动物。如果老师把它改成这样,行吗?
(投影出示:爬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落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蹦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生:不行,因为小蝴蝶飞起来很轻,不能用“蹦”;小青蛙都是蹦来蹦去的,用“爬”不好;小蟋蟀是慢慢爬的,用“落”不好。
师:这几个动词的搭配不能换,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
乙:
师:这三段话有什么区别吗?
生:“蹦”“爬”“落”这几个字不一样。
师:(将“蹦”“爬”“落”三个字标成红色)这三个字都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这几个动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辨析,边解释边演示)
师:能不能调换顺序呢?
生:不能,那样就不符合动物的特点了。
师:作者用词时充分考虑了小动物各自的特点,选用了最合适、最准确的动词。(板书:用词准确)
师:除了文中三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还有这些小动物也喜欢小露珠呢!你能为它们找个合适的动词吗?
投影出示文本,将原文中小动物替换为“小蜜蜂”“小鱼”和“小鸟”。 (生完成练习)
对比上面两则教学实录,我发现同样的教学目标,其达成度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引导和设计。就《小露珠》这篇课文而言,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达成的目标就是我所理解的 “科学”。虽说这两节课在“科学”这方面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使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得课堂氛围不尽相同,最终目标达成情况优劣明显,能制造这种“差别”的便是我所理解的“艺术”。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的多边对话,不应用教师的个人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实录一中,教师甲讲授了“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学生也似乎明白了“小露珠是可爱且顽皮的”,最终也能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朗读这段文字。但我以为这样教学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师甲过分强调了“科学”,急于将教参上列举的一二三点教学建议传授给学生,忽视了教学艺术。相反,教师乙在达成这一“科学”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感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寓教育于无痕。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方法,包括老师提问的方式都充满艺术与智慧。
同样,对比“教学实录二”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不难看出两个教学内容和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一样的,然而教师乙更富艺术性和时效性,不仅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表达,还注重了及时有效的训练。
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则要求教学要体现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只注重科学性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传授过程的艺术性,必然会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甚至让课堂变成老师的“满堂灌”或“生拉硬拽”。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课本,以课标为依据,以学情为起点,制订清晰而精准的教学目标,用最符合学生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达成预设,这需要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让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行走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