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词教学中意象探究之策略
2018-11-30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翟东晔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 翟东晔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只会简单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对诗句中包含的情味和意蕴,以及带有民族心理印记的情愫、志向和理趣却很难把握。因此,教师教学古诗词颇感头疼。事实上,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不仅有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对提高理解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一、何为意象
意象是“意念“与“物象”的审美契合,亦即客体物象为诗人所感知,投入诗人的心理系统之后,经过诗人审美意识的筛选、焙铸、点化或升腾,渗透到诗人的心灵、人格、意欲、情思而凝结成整体,在作品中成了输送诗意和美感的中枢。”无论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这种充满作者独特审美情感的物质形象。没有这些意象,诗歌就会黯然失色。诗人余光中曾说:“意象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分布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意象探究之策略
1.策略一:多样朗读唤出意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可以再现诗歌意象,使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唤出诗中的意象,从而进入意境,实现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例:《渔歌子》中“渔翁”意象探究。
教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江雪》和《渔歌子》后:
师:是呀,这渔翁是那么的孤独寂寥呀!其实柳宗元和张志和有着相同的遭遇,他被贬官后,宁愿孤舟垂钓,也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从色彩看,如果说《江雪》这幅画是黑白的,那《渔歌子》的色彩是?
生:彩色的,缤纷的。
师:如果说《江雪》中的这位渔翁是孤寂的,那《渔歌子》这首词中的渔翁是?
生1: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生2:高兴、快乐。
师:同样是垂钓,在柳宗元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理想,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气节,而在张志和身上体现的却是一种淡泊超然的心境,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齐读)
师:相信读到这儿,这首词已经印在你的心里,你能看着这美丽的画面,为我们吟诵这有声有色的美景吗?(伴乐指名读)
师:读到这,我们才真正读懂了一个人,读懂了一种生活态度,读懂了一种人生境界。《渔歌子》是一首爱自然的歌,爱自由的歌,爱生活的歌,全班同学请起立,让我们和所有的听课教师一起分享这流传千古的《渔歌子》吧!(伴乐唱读)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 “渔翁”意象,将它与《江雪》中的“渔翁”进行对比,通过齐读、伴乐读、唱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感悟“渔翁”意象。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被“渔翁”所吸引,被诗意所激荡,在欢快的古典乐中激情诵读,尽情表达诗人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一遍遍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自由着诗人的自由,淡泊着诗人的淡泊,快乐着诗人的快乐。因此,把握住“渔翁”意象就能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2.策略二:直观手段描绘意象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具体、直观、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而古诗词言简意赅,具有十足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直观手段,如简笔画、表演、视频等将文字直接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场景,再现古诗的意象。
例:《登鹳雀楼》中“日、山、海、楼”的意象。
师:写景的诗是一幅画,这画面就藏在诗句里。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这美丽的鹳雀楼,登上二楼,放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生1:山。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生2:高大雄伟的山。
师:咱们把山也画上去吧。(师画群山)连绵起伏。
生3:太阳。
师:“白日”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看看图,再结合“尽”字想一想。
生4:应该是傍晚时的太阳。
师:对的。一个“尽”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动态的画面:太阳渐渐西沉,它消失在山的背后,最后完全看不见了。(勾画夕阳)
……
师:还有谁也看到了黄河?看到了怎样的黄河?(看图片,积累词语)
师:这浩浩荡荡的黄河,一泻千里,滚滚向东流向了哪儿呀?(画黄河)这里的 “入海流”实际就是——“流入海”。(播放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个画面说得更生动些吗?
出示:( )的黄河( )。
( )的夕阳( )。
( )的群山( )。
《登鹳雀楼》一诗中“日、山、海、楼”等意象十分丰富,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教者引导学生说出看到的画面后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勾画出“日、山、海、楼”,又恰到好处地播放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鲜活生动,一首看似深奥的诗通过一幅画、一段视频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对这首诗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就在看画、赏图中愉快地完成了。
3.策略三:丰富想象捕捉意象
“儿童阅读古诗时,重点不在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以及带有民族心理印记的情愫、志向和理趣。能让儿童随着诗境看到或想到一幕幕活生生的、鲜灵灵的 “情境”,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这种入境是一种全身的融入,是一种丰富的想象与体验。”读诗,捕捉意象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活动,离不开读者大胆生动的想象。
例:《渔歌子》中透过“桃花、流水”等进行“渔翁”意象探究。
师:在这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颜色呢?
生1:白色,白鹭。
生2:绿色,绿蓑衣。
师:画面中还包含着哪些颜色?
生1:棕色,桃树的树干是棕色。
生2:西塞山,绿色。
师:同学们看到美景想到美丽的颜色,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眼睛去看,(板书:看)还需要学会用心去想。(板书:想)
师:聪明的孩子不仅能看到美丽的色彩,还能听到悦耳的声音呢!如果静静地去听,你仿佛还能听见什么?(指导说话:我仿佛听到了…… )
生1:白鹭啼叫。
生2:潺潺流水声。
生3:渔翁钓上鱼时的笑声……
师:用上象声词,我们的表达会更生动!原来,要读懂一首词,我们还要用心去聆听。(板书:听)同学们,我们用想象让这幅美丽的画变得有声有色了。(板书:有声有色)
师:谁能带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为我们读读这有声有色的美景呢。(指名读)
师:多美的画面,全班的女生用你们最轻柔的声音为我们展示这幅画吧!(女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老师带进了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来描绘《渔歌子》所呈现的画面,并把它写下来。试着写写吧!
这一片段中,教者让学生通过想象看到多姿多彩的颜色,听到丰富生动的声音。这些所听、所见是词中没有直接描绘出来的,但通过学生的想象,这些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诗词的空白之处通过想象进行补充,并透过粉红的桃花、肥肥的鳜鱼、清清的流水等清新自然的画面看到悠闲自在、淡泊超然的“渔翁”意象,诗歌的意蕴就在这些想象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感悟。
4.策略四:激情语言还原意象
意象是“因心造境”产生的景象,因表达的需要而简约、概括,给读者的想象、描写留下巨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用绘声绘色的言语做形象的描述,让学生调动联想、想象等思维,从而在大脑中再现生动的形象,还原出古诗词的意象。
例:《登鹳雀楼》中“登高”意象探究。
师:孩子,你们想要看更美更远的景色吗?
生:想。
师:怎么办呢?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更上就是——再登上的意思。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为什么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呢?
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师:所以,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站得高,看得远。(齐读)
师:只有登高——
生:才能望远。
师:要想望远,就——
生:必须登高。
师:这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当父母期盼我们变得更优秀时,常常激励我们说——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读诗)
师:当你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老师会鼓励你们说——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读诗)
师: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一起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读诗)
师:这“望远”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登高”中又包含着多少努力,多少付出。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登鹳雀楼》的情景吧!(音乐,师范读)
这一片段中,教者循循善诱,由表层的“登高”意象的意义:站得高,看得远,逐步引申到取得优异成绩时,遇到困难退缩时,追求更高理想时。一次次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诗歌理解得越来越深刻,每一次朗读,学生都是激情昂扬,意气风发,更加坚定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当然,我们可以因为不同的诗歌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式等激情语言还原文本意象,揭开诗歌隐藏的深层次的意义。
“古诗教学应该努力给儿童留下一些长久的东西——丰富的形象和经历的意义,这比特定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有效策略积极探究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风格及作者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