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推动教育手段革命

2018-11-30湖北省秭归县第一中学443600宋秀琼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教设备教育

湖北省秭归县第一中学(443600) 宋秀琼

秭归一中的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工作成果是最能代表作为省级 “示范高中”水准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早在2006年4月,学校接受省级示范高中评估时,评估专家就在 《关于对秭归一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考察意见》中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优良,现代技术设备较为先进,能保证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科技支撑,并朝着学校规范化、优质化、现代化方向大踏步前进”。其后历经1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近5年的进一步建设和投入,不仅硬件设施实现了更新换代,而且其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取得了突破升级。2015年11月本校接受省级示范高中复评时,评估专家黄家涛高度评价我校:“在宜昌市范围内,在教育信息化上,还没有一所学校像你校这样配置之到位、整合之出色、应用之深入广泛!”

1 高规格建设

1.1 转变教育理念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手段中 “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 “个性化学习”“高效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学习”等具有浓厚现代化气息的 “互联网+”教育方式。而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这一 “时代的宠儿”也就应运而生、大行其道、迅猛发展,迅速抢占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并且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场教育手段的革命。

1.2 严格建设标准

我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依照的是《湖北省示范高中评估指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制定了《秭归一中教育技术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了实验设施、信息技术、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类目,严格功能分区和技术标准。在建设过程中,楼宇间信号采用单模多芯光纤铺设,强电采用三相四线防水电缆暗埋,线路标识整洁,每幢楼中心区应有线路汇聚机房,汇聚机房到各教室分强、弱电桥架敷设,综合布线规范。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各教室布线应考虑到电脑、监控、无线 Wifi、电子班牌、时钟信息屏、低音广播、电视、充电柜、饮水机、空调器等设备,供电部分采用智能继电器分区控制、各应用电源程序化调配,规划意识超前。

1.3 加大经费投入

我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于2010年11月,投资80万元,为一线教师配备180台笔记本电脑;2011年5月,投资60万元,兴建了通用技术实验室,保证高中新课程改革之所需;2011年6月,投资95万元,为43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系统,实现了“班班通”;2012年4月,投资40万元更新了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保障英语教学和校园文化宣传;2012年5月,投资75万元,兴建42个标准化考场、1个监控中心。秭归一中考点实现了与省、市考试院互联互通,该工程项目的实施与应用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代表全省高中学校在省考试院会议上交流经验;2014年10月,投资170万元,兴建学生微机室2间共有电脑128台、改造电子阅览室电脑126台、核心交换机及边界出口1套,实现了与电信网、联通网、教育城域网、电子政务网等智能融合,改善了网络环境,给教学、办公以全新体验;2014年11月,投资15万元,建设生物实验室1间,并添置了部分理化生实验设备,保障学科实验的顺利开展;2014年12月,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校园电视台,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建有演播室、制作室与控制室,学校安排专人管理,每周1期校园新闻,每月2~3次专题节目,到目前为止应用情况良好;2015年5月,学校先后投资30万元,对32个安防模拟摄像头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对学生公寓、餐饮中心、活动场地等监控点实现了全数字化,至此学校监控点达237个,在范围上实现了校园全覆盖、在应用上进行优化整合、在管理上实行帐号权限分配、在方式上实现了移动终端应用化;2016年6月,学校先后投资80万元,添置了全彩屏2块、单色矩形屏6块、信息触摸机3台,实现校园信息发布统一管理。

1.4 办成自己特色

1.4.1 加强软件的自主研发

常言道:“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信息高速公路建得再宽,若没有车辆在路上跑(数据资源),或没有警察维护秩序(平台管理),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我校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资源开发与应用,研发并投入使用近10款实用软件,如“四联系平台”“EC值+教学评估系统”“学生评教系统”“网络投票系统”“内网工作平台”“网络U盘”“教学资源库”“校务通”等。我校软件研发的流程是:应用部门提出方案→开发小组构建数学模型→实施脚本程序编写→功能测试→交付应用部门使用→反馈信息。

1.4.2 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在资源库建设方式上,我校采用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引进资源与校本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在资源库建设类别上分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在内部资源管理上,以学科考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依托集中上传,教科处审核把关,让好的资料留存传递。2012年至今,我校先后2次从河北衡水中学引进资源3 000 G,从荆州北门中学引进高效课堂资源500 G,从上海圆创教育集团引进培训资源300 G。另外建立了“9+4”联合体资质资源共享通道,为学生复习备考开辟信息来源。同时,我们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建立了动态资源互补机制。在校本资源建设上,我们加强积淀与应用相结合,让好的资源在校内得到传承和发展,主要来源有:学科命题大赛、“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一师一优课”比赛活动、市级高考备考会、县级中心教研组活动、校级教学比武活动等,形式以文字和课堂实录为主,目前积累资源4 000 G。

1.4.3 加强资源的整合

零散的应用如何管理,分散的信息如何共享,海量资源如何高效检索,这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头等大事,校园网的应用要以用户体验感为取向,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架构。为此我校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①在校园网主站平台集成应用链接入口;②统一帐号数据库,实现应用一键式登录;③应用模块化设计,并统一接口标准。

1.4.4 加强应用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是我校教师的必修科目,我校采取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新进教师培训与全体职工培训相结合,对每个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建立档案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考核指标。近5年来,我们先后进行了电子白板应用、备课资源库应用、移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翻转课堂、微课制作、Intel未来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了教师教育手段应用的水平。

2 大力度管理

2.1 落实管理责任

我校为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管理,成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隶属于学校教务处。信息中心明确规定班主任为班级电教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并且在各班推举1名学生作为电教管理员,负责行使日常管理职责,并填写好《设备使用记录册》。通过《设备使用记录册》可了解班级设备设施运行情况,也可以了解教师使用技术装备的积极程度,既接地气又出实效。信息中心还坚持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召开管理员培训会,教育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电教设备,详细讲解各种设备设施的使用注意事项,认真负责管控好钥匙,并且在培训会上通报违规、乱用设备现象,表彰优秀电教管理员。

2.2 严格管理制度

我校信息中心为了充分发挥设备设施的使用率,减少维护成本,从2011年至今,先后出台了《实验、技术人员量化考核标准及办法》《电教设备管理制度》《音响设备管理规定》《调音员操作规范》《教育技术装备赔偿制度》《公配笔记本管理方案》《仪器设备管理细则》等。通过发挥制度的作用,让师生形成自觉遵守的习惯。例如,我校共有投影机45台,每年灯泡更换率仅为17.8%,白板损坏率仅为6.7%,这些数据让其他学校难以置信。

2.3 细化管理过程

2.3.1 加强教育装备信息管理

设备领用台账化管理,通过校务通软件平台,对学校专用设备分类建立台账,对设备名称、设备数量、管理责任人、所在部门、存放地点等信息做好登记。

2.3.2 强化班级设备管理责任

每学年开始,班级教室调整到位后,总务处汇同教务处,对班级电教设备统一登记,做到学校电教管理员、班级电教管理员、班主任三方到现玚清点设备,发放讲台钥匙。每学年结束,对班级电教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清点登记,回收讲台钥匙,对于丢失、人为损坏器件,班主任、学生管理员签字确认,按《秭归一中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相关要求进行赔偿,确保设备领用有登记、设备检查有记录、设备赔偿有依据。

2.3.3 力求设备应用精细管理

信息中心做到了功能教室配专人管理,职责分工明确、记录痕迹详实、安全措施达标,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开拓学科实验场地,理、化、生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通用技术教室、学生微机室、电视台、广播室等利用率达100%。信息中心注重加强应用培训,跟踪教师应用水平。从2012年至今,信息中心每年举办“五个一”活动:一次电子白板系统培训、一次微课制作培训、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五项全能大赛”之一)、一次课件制作大赛、一次教育技术应用展示课,效果显著。

2.3.4 辅之以技术监控

信息中心在交换机、硬盘录像机、投影机、无线AP上均建立有事件服务器,全程监控机器运行状态。通过在教室PC机上安装远程桌面服务程序,管理端程序远程监测教室PC端运行状态,防止学生非法安装、拷贝程序,破坏系统稳定性,做到实时监测;通过对校园内每台投影机编号、联网,对投影机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预警处理。

3 多维度应用

3.1 应用于管理

3.1.1 德育学分数字化

由学工处和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的“德育学分管理平台”,此举乃是全省首创。该系统把学生在校德育表现精细化、数字化,并与学校教学成绩评价数据共享,是我校德育工作、学科教学的支撑平台,是湖北省e21平台“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有益补充,是学校“四联系”工作平台。同时也是学科教师、指导教师、班主任、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云数据库。

3.1.2 教学评估程序化

教学评价采用自主研发的“EC值+评估系统”,依据宜昌市教科院“加权RSR法”评价学校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推出“EC值+耦合率”方案,实现了数据提取、分析程序化。

3.1.3 图书资料信息化

我校图书分纸介图书和数字图书,已全部纳入数字化信息平台管理,并与校园一卡通实现无缝对接。目前藏书7.8万册、数字图书38万册、各类期刊7 800册。拥有宽敞阅览室280 m2,可容纳读者200名。每日课外活动时间来阅读的学生络绎不绝,已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3.1.4 日常管理网络化

除校园门户网站,学校还建有内网工作平台,主要包括校务通知、巡视通报、计划方案、上级文件等栏目;为了便于教师实时交流,开通了职工QQ群、班主任QQ群、职工微信群;每个班级均有QQ群,方便教师与家长沟通。

3.1.5 视频监控全覆盖

我校从2008开始分阶段规划建设。目前,已建成有237个监控点,分布于教室、寝室、运动场、出入通道等,实现了视频监控校园全覆盖,并全部联网整合于校园网络平台,主要应用于标准化考室全程复查、安保人员巡查、教职工考勤抽查、重要场所防盗监控、班主任动态掌控、部门负责人实时监管、学校领导随时抽查,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 应用于教学

3.2.1 常规教学

教室实现“电子白板”交互系统,采用“宽屏短焦投影机+90寸压敏白板+活动绿板”模式,并实现班班通,保障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3.2.2 学科实验

理、化、生实验室日常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保障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全校37个教学班,每个年级每门学科至少保证5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2人一组;②开放实验室,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场地保证。通过教材中安排的拓展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2015年实验次数抽样如下:物理69个(含分组实验12个),化学46个(含分组实验15个),生物8个(含分组实验3个),实验开设率达100%。2011年5月兴建的通用技术设计室、通用技术制作室、通用技术准备室,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得到充分应用。高二年级每周1节技术课程,由专任教师上课。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完成4件作品设计与制作,方可拿到规定学分。传统作品项目有:环保鸟舍、创意桥梁、电子制作、专利申报等。

3.2.3 语音教学

建成智能化数字广播系统,可有效管理校园音源、插入点、音箱终端。全校共有5个插入点,可实现分区广播,教室语音电教单元可满足常规英语语音教学,也可实现分组听力功能。

3.2.4 教研活动

建设全自动电子录播教室,多台高清摄像机分别自动跟踪教师、学生、课堂板书等。导录、处理、发布信息等实现智能化,方便网上晒课、评课、学习。

3.2.5 网络阅卷

采用2台高扫描仪将考卷数字化,借助网络阅卷管理平台,将分割的试卷推送到教师终端,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相比传统阅卷方式减少了50%,班级试卷统计分析精准、高效,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授课提供第一手资料。

4 “十三五”展望

(1)推行接口标准研发,实现跨平台数据库的有机融合。当下,由于不同背景、不同平台、不同规范的客观存在,使得信息化的应用在用户对象、权限范围、安全级别等方面各不相同。如何优化数据结构,如何跨平台对接数据接口,如何将引进平台本土化,这是摆在我们信息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2)推行新媒体教学,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努力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加大校园硬件环境改造,加快新型资源库建设步伐,使移动学习成为现实,实现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空间学习。

(3)推进新手段的应用,实现教育手段的革命。建设“云教室”、“云办公桌面”等新型人机交互环境,从节能、智能方面改革创新,优化体验环境;改造学科实验室、阅览室、活动场地等环境,打造智慧校园。

猜你喜欢

电教设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