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2018-11-30王秀艳

科技与创新 2018年17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服务

王秀艳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80)

1 “互联网+”的科学内涵

“互联网+”这一概念,最早于2012-11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提出[1]。2015-03-05,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07,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至此,“互联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互联网+”概念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并掀起了一股研讨“互联网+”的热潮。这预示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腾讯公司董事长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的发展生态[4]。”通俗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两者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传统领域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中的优化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1+1>2 的效果[2]。

2 “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

随着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的广泛关注,各行各业都将借助“互联网+”理论、技术和思维向新兴业态转型。而传统信息服务业态的图书馆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环境发生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PC、掌上阅读器等无线设备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不再是获取信息服务的唯一方式,而互联网则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5]。

图书馆面临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将“互联网+”化,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降低,用户今后关心的是如何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而不是哪些机构收藏了这些资源,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主体地位将受到冲击[6]。

2.2 用户信息需求发生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渠道逐渐增多,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趋向个性化、精细化和多元化,读者常常会因为所面对的信息资源过于庞大而感到迷茫。鉴于这种情况,读者更加期望获得方便、快捷并且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以及加工和整理好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新时代的读者需要更加完美的用户服务体验,这对当前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所以,图书馆应重新定位,探索全新的读者服务模式。

2.3 管理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

数据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始动力,“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资源既包括已有的馆藏数据资源,又包括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获得的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复杂多样,趋于多元化和异构化特征,因而数据的加工、存储和管理方式以及数据价值的深层次、多视角挖掘、发现、揭示途径将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后,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主动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争取实现产能、效益、管理、服务的转型和升级[8]。图书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也在积极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和突破,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逐渐从线下走向互联网化,由以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服务性质将变为对用户的智慧管理和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

3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应对措施

在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下,信息与网络已是驱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金融、环保领域及互联网相关产业都在参与互联网+研究和产业布局,积极寻求发展机会。

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史来看,每一项新信息技术的出现都能引起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推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升级[9]。那么,图书馆该如何融入这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互联网+”环境中呢?图书馆界的学者们已经对“互联网+”进行了积极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内容涉及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发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构建、图书馆+的概念与思维探讨、图书馆发展定位等。例如,济南市图书馆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了图书馆实践工作中,通过建立手机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24 h自助图书馆等,推动全民阅读,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10]。业界还多次召开了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比如2015-05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主题为“‘互联网+’图书馆,传递阅读的力量”的活动。这个活动利用“互联网+”理念有效整合了上海图书馆的资源,深度挖掘了馆藏资源的价值[11],提升了服务能级,让读者体验到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让悦目悦心的读者服务无所不在。

图书馆的每一次转型发展都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内容的重组重构、标准政策制度的颁布、新型人才的引进等后续措施[12],因此,本文主要从图书馆服务理念、资源管理、服务模式、政策制定、新型人才培养5个方面入手,讨论如何改革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加快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高效、更便捷、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1 积极树立“互联网+”服务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都与互联网相关,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互联网+”理念也必将对图书馆的存在形态、服务模式和管理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6]。“互联网+”理念的核心是创新、融合、变革、行业转型并创造新业态。图书馆先要主动适应整个社会“互联网+”化的大环境,积极树立“互联网+”服务理念,勇于跨界合作,认真分析“互联网+”下图书馆将面临的新问题,加快与“互联网+”的对接融合。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迎接变化,推进图书馆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优化服务体验,全面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把图书馆事业做大做强[6]。

3.2 整合资源,建设互联网+基础支撑平台

在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中,读者检索某一知识点时,需要登录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检索引擎,多次检索才能获取相关的完整文献信息[13],检索途径烦琐,降低了文献的使用效率。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资源数量呈指数增长,读者容易出现信息迷失的情况。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跨界融合、重塑结构、生态开放、连接一切”的特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图书馆整合信息资源,先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进而将纸质图书资源、视频音频等各种载体的文献、各类数据库中的元数据以统一的数据标准整合到一个知识检索平台,同时,还要整合本馆、其他馆以及其他单位的知识资源,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检索入口,这样读者就可以实现跨库、跨载体的检索,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另外,利用物联网技术,比如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读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无线设备自助查找所需资源信息[14],使读者、馆员和资源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方便读者最大化地利用馆内资源。

3.3 创新“互联网+”服务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5],信息主体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因此,图书馆应该认清读者服务模式的演变规律,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脉络,探索全新的读者服务模式,以满足新时期大众对图书馆的新要求[5]。

“互联网+”服务模式的本质在于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服务模式的每一个环节[15],提高服务效率。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应该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方式创新。传统的读者服务方式主要是到馆咨询和电话咨询,在“互联网+”背景下,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图书馆服务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邮箱、线上线下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等提供服务,还可以融合移动互联技术,构建移动图书馆,让读者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询、获取图书馆的服务,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无处不在”。②服务内容创新。在“互联网+”服务模式中,图书馆除了传统的面向大多数读者的共性服务以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量数据中的隐性知识,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服务,以此来满足读者深层次的信息需求。例如,图书馆可以采集用户的行为信息,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借阅习惯、科研需求等进行分析处理,提供个性化、人性化、针对性强的智慧服务[15]。③服务主动化。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该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改变被动的文献提供方式,以创新开放、跨界融合的态度主动走出图书馆建筑,直接融入用户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及时捕捉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主动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

3.4 制订与“互联网+”相关的图书馆政策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6]中已经制定了“互联网+”政策、标准和协议,图书馆可以借鉴相关的条款,同时,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比如图书馆的信息非商业借阅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科学数据的收录存储权等[12],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服务协议,以保证图书馆“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健康、持续、稳定运行。

3.5 加强图书馆“互联网+”业务人才的培训与引进

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未来转型实现的目标,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17]。在“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中,“互联网+”业务需要馆员拥有互联网思维,并能掌控互联网技术,他们不仅要有基本的资源检索、分析、利用的服务能力,要有能够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挖掘用户深层次需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在互联网+环境下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专业背景以及互联网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强对“互联网+”业务人才的培养,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和相关技术[6],做好本行业的规划、设计,大力发展自己的“互联网+”事业。

4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深受影响,这对图书馆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促使图书馆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与图书馆的高度融合,开创图书馆服务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服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资源回收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