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平鲁有机旱作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2018-11-30李银枝

科技与创新 2018年17期
关键词:旱作荞麦杂粮

李银枝

(朔州市平鲁区农业服务中心,山西 朔州 036800)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黄土高原,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西南与忻州市的偏关、神池县接壤,南连朔城区,东与山阴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 115°52’~112°41’,北纬39°2l’~39°58’,全区国土总面积 2 314.2 km2。

1.1.2 地形地貌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广人稀,水土流失严重,平均海拔1 400 m左右。根据地形地貌,平鲁区分为3个大区,即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和山涧盆地。基岩山区面积1 032.2 km2,黄土丘陵区面积1 186.67 km2,山涧盆地区面积仅有95.33 km2。

1.1.3 气候特征

平鲁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强盛,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5.5℃,年均降雨量435.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占全区降水总量的65.2%.

该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 805.8~2 808.2 h,平均无霜期110 d左右,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是典型的高寒干旱山区。

1.1.4 地表水系

平鲁区境内地表水分属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虎头山为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以东注入桑干河后汇入海河,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7.6%;以西汇入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2.4%.该区主要河流有6条,即元子河、偏关河、歇马关河、七里河、苍头河和汤溪河。

1.1.5 土壤类型

全区土壤由3种土类、8种亚类组成,其中,分布面积广、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有山地草原土、灰褐土和栗钙土。

1.2 农业概况

1.2.1 土地资源

平鲁区土地总面积约为231 466.7 hm2,其中,耕地面积约65 993.3 hm2,人均耕地约0.37 hm2,占总面积的28.51%.全区耕地普遍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1.91 g/kg,全氮含量平均值为68.84 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1.08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02.70 mg/kg,缓效钾含量平均值为640.30 mg/kg,一般pH在8~8.5之间,按土壤养分含量标准衡量,全区属贫瘠土壤。

1.2.2 水资源

全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低,地表水奇缺,总水资源量1.45×108m3,人均900多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8.4%.其中,地表水2 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1.2亿多立方米,可开采水量仅为1.1×108m3/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地下水利用率约为1%,地表洪水每年平均径流量为6.0×108m3,地表水利用率为3%.

1.2.3 农业有机肥资源

平鲁区畜牧业比较发达,农家肥年产生约8 500万千克,连同压青、土杂肥年总量可达1亿多千克,亩均1 500千克。

2 有机旱作农业现状

平鲁区是全省杂粮主产区和胡麻高产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降雨多集中在每年7—9月份,非常适宜杂粮和油料生长,境内生产的杂粮和油料干物质积累丰富,品质好,出油率、出粉率高。全区13个乡(镇)村种植,但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7个无煤乡(镇)。全区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54 666.7 hm2,为一年一熟制,主要种植荞麦、莜麦、谷黍、杂豆、马铃薯等杂粮和胡麻、黄芥等油料,年生产各类优质杂粮6 000多万千克,油料1 500多万千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扭住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这一主线,坚持“规模发展兴农业,龙头带动强农业,强化服务推农业”的工作举措,在全区建成了约36 666.7 hm2的杂粮种植基地和12 000 hm2的油料种植基地,通过改革耕作技术,改良和引进新品种,推广综合配套的旱作节水生产技术,使杂粮区域生产量和加工营销量明显提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地方特色名优杂粮的开发方面。荞麦是平鲁的地方特色产品,具有近千年的种植历史,特别是红山荞麦,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保健功能畅销全国。区委、区政府将开发荞麦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措施,建立了约3 333.3 hm2的红山荞麦生产基地,打造了阻虎荞麦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扶持了杂粮加工营销企业,依托市场促进种植,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集资、个体户经营的办法建立了杂粮开发区,成立了杂粮加工厂、杂粮批发交易市场等。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植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在种植业规划方面,农民没有长远眼光,不能合理、科学地规划,总是让市场行情牵着鼻子走,一哄而起种植同一作物容易出现产品囤积和滞销的问题。

3.2 抗旱高产优种未能全面推广

农业产业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新品种引进和培育少,抗旱高产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慢,优种推广使用面积未能全覆盖。

3.3 有机旱作技术不够成熟

虽然区、乡、村科技队伍健全,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创新有机旱作农业的关键增产技术,存在施肥不合理、病虫防治不及时、综合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不够成熟的问题。

3.4 “三品一标”品牌效应不够显著

全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认证面积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档次未能提高,“三品一标”品牌效应不突显,未能好好利用农产品增值空间,收益比较低。

4 发展规划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以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为方向,以乡、村和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遵循绿色有机农产品制度规范,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在红山荞麦主产区阻虎乡建设荞麦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重点开展荞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努力将平鲁区建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区和结构调整的先行区。

4.1 有机旱作农业目标

4.1.1 任务

重点在阻虎乡建设荞麦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总体规模120 hm2。按照“有机旱作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着力打造平鲁境内长城沿线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绿色环保、安全健康为一体的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项目的承担主体,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方式,大力推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品牌销售,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配套,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造农业精品工程,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4.1.2 目标

荞麦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产量指标比全区荞麦平均亩增20%,平均亩产150 kg。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4.2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基地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调减籽粒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发展8 000 hm2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主要包括有机杂粮约3 333.3 hm2,有机马铃薯约333.3 hm2,中药材约333.3 hm2,油料 4 000 hm2。

4.3 推广抗病高产品种,集成有机旱作技术

引进燕麦、荞麦、马铃薯、胡麻和向日葵等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推广抗旱节水品种10个左右;集成推广有机旱作技术,重点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约666.7 hm2、杂豆地膜覆盖200 hm2、马铃薯起垄种植约133.3 hm2等有机旱作技术;在经济作物上,重点推广胡麻垄膜集雨沟播200 hm2、油菜机播机收约333.3 hm2等有机旱作技术。

4.4 开展肥药减量行动,实施病虫绿色防控

以“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区推进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的“三替代”措施,实行统测、统配、统供、统施,优化肥料供给结构等“四统一优”,全区推广使用有机肥10 000 hm2。同时,要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推广抗病耐病品种,提倡健康栽培,大力推广低毒生物农药,有效利用天敌防治,推广粘虫板、臭氧发生器、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2018年,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降到0.4%以下,农药使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内。

4.5 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优质品牌

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销路,实现产品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培育一批功能食品加工企业,着力打造平鲁有机旱作农业区域品牌,创响平鲁红山荞麦、稼祺藜麦等企业品牌。

4.6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保障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积极争取各部门安排项目资金,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加快各类信贷担保产品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农贷新模式的推广,稳定和拓宽投融资渠道,整合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启动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工程项目,加强旱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加大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积极制订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有机旱作农业和功能农业建设领域,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猜你喜欢

旱作荞麦杂粮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红山荞麦看木森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保健食品说荞麦
细粮VS杂粮
荞麦花开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