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四条线,教师专业成长更稳健
2018-11-30高杰
高 杰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出台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有专家评论称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教师”就一直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群体中出现的一小撮“害群之马”,致使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对教师“口诛笔伐”的“控诉”在网络上还时有发生。过度的推崇让不少教师感觉到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无奈,无端的指责又使得很多兢兢业业的教师“很是受伤”。
相信多数教师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是做老师好,有双休,还有寒暑假。这其实也是外界对教师群体“误会”最多的一个表象,往往有此想法的人,并不真正了解教师群体,更不知道教师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在一千四百万的教师中,也存在极少的“优哉游哉”“混日子”的人,但这绝不是“主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沟通家长、沟通学生之余,还得面对很多计划之中或是计划之外的其他事务。近段时间,“朋友圈”里比较火的一部微电影《老师不是神仙》就很好地反映了现在多数教师的生存状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尽管当前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整个教育生态。但是,能否实现自我的发展目标,关键还是要看教师自己。尤其需要画好“四条线”,让成长更加稳健。
1.始终爱岗敬业,画好及格线。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治学三境界”,引用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教师而言,教育就是“伊”。可以说,我们爱不爱这份职业,决定着我们能不能走得更远。只有发自内心地爱这份职业,我们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初见时的惊喜”。要画好爱岗敬业这根及格线,需要敬于业。在需要“事无巨细”的工作中,要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作为一条底线,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要画好爱岗敬业这根及格线,还要勤于业。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要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始终离不开一个“勤”字,要将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尽职尽责作为准则来恪守。
现如今,教师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的进岗考试门槛也在逐年提升,虽然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般激烈,想要进入教师队伍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更应该珍惜自己的选择,而珍惜的最好方式就是投入其中,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来做。
2.丰富专业知识,画好生命线。教师的工作,说到底做的就是两件事情:教书和育人。因此,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生命线,无论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书,还是以班主任工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育人(教书育人的内涵肯定不止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都是与学生直接打交道,是在“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也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与时代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纵观当下教育一线的“名师大家”,其成就的取得,都是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例如,基于学校及区域的实际,不少地区正积极探索以“电子书包”为载体的“智慧课堂”。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智慧课堂”需要从教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否则就无法驾驭课堂,更不要说在课堂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了。同样,目前笔者所在的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这对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冲击,更是对教师原有思维方式的一种冲击。对此,教师能做的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变化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当前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不少人担心技术会降低人的左右。但是,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技术的进步虽然能推动教育的发展,但是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与其他行业不同,教育面对的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师生之间还要有情感交流,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教育活动中的“现场感”是机器无法生成的。在这样的时代,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不至于被时代裹挟着被动向前。
3.常怀敬畏之心,画好高压线。如今不少人都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偏见,除了信息时代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被放大了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用行动抹黑了整个教师队伍。古语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外界对教师的工作并非十分了解的时候,一些“非主流”的东西便成了“主流”。越是这样,越需要教师个体“行得正坐得端”,守住师德师风建设的底线。如今,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一系列的举措也可谓行之有效。然而,外部的环境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真正能使教师“不越雷池”“不过红线”的还是内在的自觉。说到底,就是要教师心怀敬畏,无论是对法律法规,还是对职业操守。当然,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要说没有“诱惑”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诱惑”时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是“缴械投降”还是“坦然面对”,考验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考验着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让教师心怀敬畏,并不是要教师不去考虑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崇高、选择伟大,也并不意味着只许付出,不谈收获。“以人为本”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味的要求教师讲奉献,而不去考虑教师的现实需要,那么被推到道德制高点的老师也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尽管与物价、房价等的上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的决心,有了物质基础的支撑,“做好应该做的,坚决不做不该做的”便不再只是要求,更是一种坚守。
4.保持学习习惯,画好电源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教师,很多人想到的一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也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而有“长流水”的根本保证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教师工作有一定的“重复性”,导致一些人在日复一日的“习惯成自然”中,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开始靠着曾经积累的经验来应付工作。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吃老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会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工作。要想改变这样的认知习惯,教师就要为自己接上学习这根“电源线”。在不断的学习中打破思维的藩篱,尤其是要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要多关注、研究对于自我发展、学生成长有益的内容。
其实,要实现专业成长,就必须要加强学习,这个道理谁都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国培”,还是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在目标上都具有一致性。对教师而言,发展需要有好的外部环境,而根本在于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并在内驱力的推动下不断思考和发掘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路径。2016年,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去了贺信,并提出了“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作为与学习联系最为密切的教师,应首当其冲,坚持向书本、向他人、向过去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保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初心。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名教师的成长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岗敬业、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常怀敬畏之心、保持学习习惯,才能画好成长的及格线、生命线、高压线、电源线,这样,成长才能更加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