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策略
2018-11-30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教体局教研室韩艾村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教体局教研室 韩艾村
学困生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个无法忽视的特殊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转化学困生。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呢?
一、引导学困生理性评估自我,积极树立学习自信
充满自信是学生成功的起点。没有自信心,学生的行为就缺少活力,缺乏动力,就难以成长和进步。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自信。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理性评估自己,迎难而上,主动发掘深藏于内心的历史学习潜能。学无自信、惯性地认为自己“不能够”是学困生的显性心理特征。历史老师要善用鼓励性语言,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了解、尊重、宽容学困生,使他们真切体会到老师的亲切、信任、期望;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更多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理性评估自己,享受成功,感受学习自信,逐渐扭转“学困”的惯性心态。伴随着老师的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行动陪伴,学困生的学习自信会显著提升,逐渐转变封闭的学困心态,为学习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不断强化学困生的责任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形成互补;个人独立思维的相互碰撞,还能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知成果。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能强化学生的合作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应付”“袖手旁观”“无所事事”“浅尝辄止”“机械模仿”“茫然无措”等是学困生的普遍表现。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体学生统一安排学习任务,但在提问与落实时对学优生关注最多,对学困生很少关注。这种惯性行为,也使学困生理所当然并惯性地认为学习任务与自己关系不大,学习责任意识也更加淡薄。所以,组建学习小组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学情,有意识地把优、中、学困三类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学习小组安排1—2名学困生,避免出现“马太效应”。小组活动时,老师要特意给学优生提出要求:积极帮助学困生,督促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发言。活动中,学优生的优秀表现,自然会感染学困生,使他们既能在小组竞学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积极追赶学优生,同时又能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充分享受到集体的帮助与温暖,增强学习勇气,提升学习成绩。
三、教师的教学重心要向学困生适度倾斜
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学困生,将教学重心适度向他们倾斜。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导学,这有助于转化学困生的“学困”状态。这种导学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种个性化的师生面对面互动。“导学”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会引起学生排斥。教师蹲下身子与学困生一起学习,完全成为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小组学习总结时,可以让学困生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这样,既能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又落实了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学情,亦有助于逐渐转化学困生。
四、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科魅力
学习中,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从而喜欢他教的这门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历史老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课堂魅力。
比如教学语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历史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有特色、有个性的语言,能够强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他上初中时就很喜欢历史课,因为历史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历史课激起了吴晗研究历史的强烈愿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的良好学科素养,可以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魅力、个性的历史课堂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