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高校基础研究管理机制改革浅探*

2018-11-30元,张

科技与创新 2018年15期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基础

韦 元,张 弘

(1.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随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已从量的积累进入了质的飞跃。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调“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这是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需求的深刻把握,也为新时期基础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GDP生产总值从2005年开始就稳定排在全国第四。为了实现下一个五年发展目标,浙江省提出了“创新强省,增创发展动能新优势”工作方针[1]。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最大推动力,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泉,浙江高校是浙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提升浙江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破除制约浙江高校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管理机制障碍,对推动科技创新强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浙江高校基础研究现状及问题

1.1 基础研究队伍已成规模,但高层次人才缺乏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是基础研究的生命力。根据《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的数据,2015年,浙江省55所高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4.2万人,排在江苏、北京、山东、广东、湖北、上海等省市之后,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7.5%.研究队伍已有一定规模,但高层次的拔尖人才缺乏且非常集中。以2001—2017年新当选的院士[3]为例,从2001—2017年,浙江省高校新当选的科学院院士8人,工程院院士8人,数量远小于教育发达的省份,并且基本上都集中在浙江大学。由于缺少高层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机会少,研究水平滞后,如此局面又反过来制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浙江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2 经费投入逐年增多,但来源仍无保障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从2013—2015年,浙江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呈稳步增长,分别为14.7亿、17.7亿和18个亿,2015年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当年投入科研经费的41.1%.普通高校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具有竞争性的基金项目,我省的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浙江高校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占浙江省的85%以上。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2017年,浙江省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1 783项,其中,1 592项由高校获得,占89.3%,位居全国第6位[4]。2017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1.3个亿,其中,高等院校获得1 070项,占86.57%[5];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全国高校共获得立项387项,经费76.77亿,浙江高校共立项21个,其中,17个项目承担单位为浙江大学,经费3.33个亿,占全国高校的4.3%.

从经费来看,渠道较为单一,除了浙江大学有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外,其他高校只能依靠争取竞争性项目获得经费支持,而这一类项目的平均资助率为22%左右。同时,为了保证研究质量,各类基金项目分别设置了申报限制,随着高校承担量越来越多,受申报条件限制影响,可申报的项目量也越来越少,基础研究经费量便无法保障。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研究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很可能面临终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

1.3 基础研究平台发展慢,学科布局不合理

据统计,浙江省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其中,12个落户高校,占78%.浙江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多是2006年以前成立,最新成立的是2017年获批建设的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情况为:浙江大学10个、浙江农林大学1个、温州医科大学1个,从学科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材料、化学、信息、生命、工程、林业、医学等领域。普通高校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一定的影响;学科布局的不合理,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会显得后劲不足。

1.4 管理、评价及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合理

基础研究项目的各项行政工作占据了研究人员的大量精力,从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到项目立项后的经费预算、项目开题、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各种环节,要求细致,表格烦琐,但为了争取经费和把项目进展下去,项目组不得不花时间和精力忙于应对。

目前,各高校对科技活动的评价都比较具有功利性,希望科技活动的成果能有很高的显示度,比如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但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积累和储备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研究的时限比较长,成果产出比较慢。这便导致基础研究人员长时间缺乏成就感和得不到适当的关注,进而丧失了基础研究的动力和创新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2 管理机制改革建议

2.1 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及激励、评价办法

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制订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管理策略。高校的基础研究总体应结合学校的优势特色进行,在顶层制度设计、资源分配等方向给予引导,集中优势力量做强做大优势和特色,但也不能排斥自由探索。对不同研究类型科技活动的评价,要有所区别。基础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或实验报告,部分可能出现技术创新、重大发明等。目前,基础类研究项目已经在项目研究经费中设立了间接经费,间接经费的一部分可用为项目组成员的绩效奖励,这对基础研究人员是一种很好的认可和激励。高校在制订评价办法时,要考虑科学研究的共同特征和基础研究独特性质,既有对结果的评价,又有对科研过程的评价;同时对不同的研究类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时间段,对于基础研究,拉长评价时间,避免频繁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有效地推动科技发展。

2.2 加强高层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养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推动高校科技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引进高层次人才,最高效优质的措施是团队引进。如果只引进领军人才,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组建新的团队及磨合。

此外,也要加强自有人才的培育,特别是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激发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创新热情,注重凝聚方向形成团队,对优秀青年科学家及团队给予稳定持续的支持,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团队建设模式。

2.3 加强基础研究条件建设

充足的科研设备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是基础研究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承担重大基础项目的基本条件。

目前,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共336所,其中,153所布局在浙江高校。浙江省可以把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远景目标与高校的特色结合起来,对布局在高校的基础研究平台进行整合,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准的基础研究平台,筑巢引凤,推动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团队的培养,提升高校承担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能力,增强高校服务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2.4 确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多渠道争取基础研究经费,确保基础研究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保证基础研究开花结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属高校有中央设立的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作为保障,江苏、河南等省也参照相关办法设立了省属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建议浙江省也行动起来,以确保省属高校的基础研究有稳定支持。同时,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基础研究进行投资,让企业真正意识到原始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高校和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协同创新,实现科技的多元化投入。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基础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Mother
Task 2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欢天喜地过大年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