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与对策浅析
——以广西昭平县为例
2018-11-30李元军
李元军
(贺州市昭平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广西 546899)
我国畜牧业发展经历了传统散养、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借助推广优良品种,全程使用配合饲料,设备工艺进步等,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率,大幅度增加畜牧产品总量,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中国肉蛋奶短缺局面。昭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林草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该县畜牧业也面临动物疫病、抗生素药物残留等由此引发的动物食品质量安全,以及动物规模化饲养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文章就如何保持畜牧业生态化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一些粗浅探讨。
1 昭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幅员面积3273 km2,其中山地面积约198000hm2、耕地面积约14000hm2(其中水田12000 hm2),水面积约11000hm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由于受地理、历史、社会、交通、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昭平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畜牧业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和产值均排在广西贺州市较后的位置。但该县植被完整,植物种类达1700多种,森林覆盖率85.7%,草山草地面积达57400hm2,水域面积达11333 hm2,适宜养殖面积1000 hm2,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资源条件。
“十二五”期间,该县从畜牧业资源、生产水平和发展目标布局畜牧产业。据2017年底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34.05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7.73亿元,渔业总产值2.08亿元。存栏肉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场21家,规模猪场46家,存栏羊300头以上的养殖场28家,年出栏5000羽以上的禽场26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昭平县水产畜牧业主要涵盖生猪、草食动物、家禽和特色养殖四大类养殖产业,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所发展:一是2015年建成投产的温氏集团桂粤养猪公司凤凰乡种猪场项目年生产供应猪苗16万头,辐射带动周边30km范围乡镇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猪。二是以实施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昭平中蜂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在山区乡镇引导蜂农扩大中华蜜蜂养殖规模,中华蜜蜂饲养量4.6万群居广西第二,成为昭平县畜牧业的特色产业。三是凤凰乡的吉兴、吉旺等六个规模猪场采用“密闭控温半漏缝自动刮粪+舍外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免冲水无抗绿色养猪,配套种植果树,粪料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殖业,实现了零排放,脏臭差现象明显改观。并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改善生猪肠道环境,有效降低粪污排放污染,抑制有害菌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促进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分解有机污染物,改善养殖生态环境[1],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举三得。四是马江镇古岛村胜肽猪养殖合作社采用“无抗低脂胜肽养殖”的生态养殖模式,推广使用添加微生物的木屑、草料作猪舍垫料,养殖全程无需清理粪便,实现了无粪尿排放、无臭味污染环境,畜产品无抗生素、无激素残留,保障了猪肉品质卫生安全和口感的提升。五是昭平县五将镇润成养鸡合作社采用“发酵床厚垫料”生态养殖肉鸡技术,无需清理鸡粪,提高了肉鸡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又保护了鸡场周边生态环境。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
养殖场的新建、改建、扩建在动物防疫条件、污染治理以畜禽畜牧业规模设计等条件要求过低。大多数养殖户仍然使用老式或简易栏舍,养殖设施条件十分简陋,并随意、直接排放废水、粪污,造成河流、地下水及周边环境污染,群众投诉日益增多。
2.2 原规划布局不适应环保要求
“十二五”期间主要考虑畜牧业量的发展,养殖点建设呈随意、散在分布。养殖禁养区逐年扩大,根据昭平县水产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全县划定禁养区6个,面积66902.835 hm2。目前约有30%规模养殖场处于禁养区范围内,按照规划必须依法责令关停或搬迁。
2.3 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相制约
畜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后,对养殖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规模养殖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保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各级政府对畜禽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视,规模畜禽养殖场需要大规模、大范围的拆除、撤出,环境容量的制约,大大压缩了畜牧业发展空间。
2.4 畜产品质量保障依然严峻
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大量使用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因素造成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3 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从追求高产阶段转到追求绿色可持续阶段,从过去的资源依赖向绿色发展转变。昭平县人民政府基于县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及“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全力调结构抓增效,加快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根据昭平县水产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总体目标为: 以控制和治理水产畜牧养殖所造成的污染,推进昭平县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根据昭平县生态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建立起养殖规模适度、养殖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相关产业链完整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牧体系。规划到2025年,全县年出栏生猪34.00万头、能繁母猪1.8万头,生猪加工产业有所发展,建设有机肥厂3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9家,年产有机肥18000t。牛年末存栏1.33万头,肉牛年出栏1.0万头、肉羊年出栏达0.92万头;家禽出栏638万羽;中蜂群数10万群,蜂蜜产量2000t,各畜禽养殖场全面推广“六化”,打造成广西现代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生态县。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生态养殖是提高养殖生物产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2],也是实现优质、高效的生产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牧产品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昭平县畜牧业生产现状、技术和设施水平,笔者认为,今后昭平县畜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养殖与污染防治技术,推动传统畜牧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养殖企业推广“牧—沼—果、茶”“牧—沼—菜”“牧—沼—作物”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厕所—沼气—温室—产品—生活”的能源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畜禽场粪污源治理,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实施粪便及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4 对策措施
4.1 推广应用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养殖技术
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质量安全效益、畜牧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把绿色导向贯穿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着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技术路线包括:一是应用微生物技术,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养殖环境和粪污喷洒专用微生物;二是源头控水,清洁栏舍少冲水或不冲水,减少污水量;普遍采用干清粪、雨污分流技术。三是提高设施标准,栏舍、防疫排污设施、养殖环境优良,养殖排泄物及周边环境无臭味、苍蝇蚊虫减少。四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4.1.1 家禽生态养殖 选择适宜的放养场地,实行小群分散、合理间隔、轮牧饲养。鸡群规模一般控制在500 羽左右,配套林地(果园)约0.67 hm2,建立面积40~50m2棚舍。不同鸡群之间间隔200m以上。克服规模过大导致放养地生态环境破坏,过小无法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的矛盾。
4.1.2 生猪生态养殖 根据实际选择采用“微生物+全封闭高架网床模式、微生物+半封闭高架网床模式、微生物+低架网床(或半漏缝地板)刮粪模式、微生物+平地干清粪+节水养殖模式”等四种生态养殖模式。
4.1.3 肉牛肉羊的生态养殖模式 重点是“微生物+饲草料”。在饲草料中添加秸秆发酵剂、宝来利来菌剂等益生菌进行青储发酵处理,能提高饲草料的养分和适口性,牛羊爱吃长膘快,抗病力强。昭平镇上南村茶江养牛场、五将镇南兴村华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个规模养牛场采用在红薯藤、稻谷杆、象杂草等草料中添加微生物益生菌青储发酵喂牛羊,牛羊生长快,不易得病,可降低饲料成本30%以上,粪便通过微生物的处理,又能生产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4.1.4 强化禽畜疫病防控措施 加强现有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健康养殖、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及设施标准化改造升级。严格执行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物、激素类药品、假劣兽药以及其他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禁止违反国家规定使用抗生素。
4.1.5 粪污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 结合实际,以种养结合为核心,大力推广以高架网床为主的养猪模式,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沼气池、氧化塘、储液池、储粪房等防污治污设施。配合农业部门建设有机肥厂,推广使用有机肥。
4.2 突出区域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从昭平县整体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科学调控辖区内畜禽养殖的规模和数量,使畜禽养殖数量与地表植物及土壤自净能力相适应。各乡镇综合考虑现有环境状况和区域环境容量因素,充分利用远离水源地、居民区、基本农田、其他限制区域的荒山、草坡及未利用的废弃地发展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发展与昭平县发展实际情况密切结合。根据全县各乡镇不同的区域实际和资源优势,制定养殖规划和产业布局、养殖规模,确保养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一是依托温氏集团凤凰乡种猪基地建设项目,形成北面乡镇瘦肉型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聚集区。二是利用草山草地资源,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形成以山区乡镇为主的优质肉牛、肉羊养殖带。三是建立自然和人工种植优势蜜源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形成桂东地区中蜂特色长寿食品产品生产基地。
4.3 加大投入,示范带动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
逐步加大对养殖场配套建设和污染防治设施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创建生态养殖示范场,通过以点带面和辐射带动,是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开展生态养殖示范点创建工作,通过创建示范点,组织相关畜牧业主进行观摩学习,以点带面,将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向全县推广。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2017年底,昭平县已有8个规模养殖场通过了广西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四星级生态养殖认证,我们应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生态养殖场的核验认证工作。以具备一定条件的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采取“一场一策”方式,编制生态养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养殖场按标准要求建设好以后,相关部门要及时给予验收认证。三是以温氏凤凰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小区、昭平县走马镇裕鸿畜牧有限公司、昭平县富罗镇裕丰养殖园等规模生态养殖场为抓手,以点带面,大力推行先进的微生物+技术。四是立足资源优势,结合脱贫攻坚战在贫困村依托经济能人或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创建生态养殖助农增收合作社示范点,打造生态养殖助农增收示范村,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建成小康。
4.4 培植畜牧龙头企业,引导养殖户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加快畜牧业生产的企业化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养殖大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带头组
建畜禽养殖公司,推进畜牧业生产的企业化进程。在企业—养殖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小区、家庭生态园、小流域、专业村等形式因地制宜地推广集约化养殖,鼓励和扶持养殖户成立或加入行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畜牧生产组织,统一生产经营,促进畜牧业生产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实现畜牧业由分散型、小规模、低水平、低效益向集约化、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转变。
4.5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指导
环保、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畜禽养殖场日常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依规加强监管,督促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并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积极探索实用性强、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或模式。针对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及所处的自然环境,采取分类防治策略,点源污染的畜禽养殖场,纳入日常环境监管,面源污染类型的畜禽养殖场,逐步建立科学的监测、普查和评估体系[3]。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监管,通过机制创新,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牵头单位综合协调、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