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流逝的故乡

2018-11-30

中外文摘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双林佛堂海参

□ 石 峰

在京城工作,常常会有人问,“你是哪儿人?”过去我总说“我是金华的”,因为金华有闻名遐迩的“金华火腿”。现在我都说“我是义乌的”。如今,义乌以小商品的集散地而名扬天下。准确地说,我是义乌人,义乌是金华的一个县级市。

义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始置乌伤县;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曾改名乌孝;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乌伤县名;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起易名义乌,至今未改。乌伤、乌孝、义乌命名的由来,都与一个关于孝道的民间传说有关。据万历年《义乌县志》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

义乌出过不少名人。首推唐初诗人骆宾王,据说他聪颖过人,7岁时就以《咏鹅》诗才名远扬。后来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杜甫曾经评价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也是义乌人。传说岳飞因犯法将斩,宗泽见他有才,就给他五百兵马抗击入侵的金兵,立功赎罪。岳飞大败金兵而回,由此知名。宗泽死后,由岳飞与宗泽的儿子护柩至镇江,与其夫人陈氏合葬于京岘山麓。1937年重修宗泽墓时,墓前石碑坊横匾镌刻“民族之光”,石柱上镌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可见宗泽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还有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五四”运动后回国,应聘到后来我曾就读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他积极倡导改革国文教育,提倡新文学、白话文,传播自由平等思想,触犯了教育当局,责令该校校长对他撤职查办,受到校长和全体师生的强烈反对,引发了“一师风潮”,迫使当局收回成命。“一师风潮”后,他回到家乡潜心研究新思潮,翻译《共产党宣言》,并于1920年4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鲁迅阅读后,赞扬译者“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并回赠自己所译的《域外小说集》,以表谢意。

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出版家冯雪峰,1903年出生在义乌。早年与柔石等参加青年文学团体“晨光社”,后又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1927年6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参加中国共产党。经柔石介绍结识鲁迅,1929年10月,受党组织委托,负责沟通鲁迅与党的关系,并与鲁迅、柔石、夏衍、冯乃超等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期间,整理出版古典文学著作,特别是编辑出版鲁迅著作,更倾注了心血。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被学界称为“太史公”,也是义乌人的骄傲,他在史学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足迹,足以使后人仰慕不已。据说他11岁时就开始读《御批通鉴》,1931年入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发表了大量史学方面的文章。他在李公朴、闻一多等人的影响下,在反对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1961年正式公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却也因《海瑞罢官》受到迫害。他与邓拓、廖沫沙三人的《三家村札记》也曾经轰动一时,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了他们“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证”。

俱往矣,风流人物。然而,他们的英名、他们的品格却长留人间。从有关史料中发现,这些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格:正直倔强,刚正不阿。骆宾王因为人刚直豪爽,自持“古来荣利若浮云”,讲求气节,不能取悦于权贵,33岁时被借故罢职。到60岁时,又由于耿介正直、直言进谏,被诬赃下狱,写下了《在狱咏蝉》诗,赋以明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托物寄怀,借蝉自喻,怨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郁达夫写诗称颂他“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宗泽在他32岁时,应进士试,对策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言,抑为末等。在出任山东胶水县令时,对自恃与州官结亲,横行乡里的邑人,“泽不为势屈,依法惩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宗泽被召回京师,宋钦宗准备命宗泽与金议和,泽声言:“岂能屈节外庭上辱君命邪?”朝廷恐泽刚烈有碍议和,遂另差使节。诗人陆游曾对宋王朝的昏庸发出愤怒的感叹:“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一种品格传承下来,成为义乌人的禀性。

如今义乌人凭着倔强的禀性打天下,经常可以碰到义乌老乡。老乡问“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佛堂人”。佛堂是个古镇,相传达摩云游至乌伤双林乡,恰逢江水横溢,百姓遭殃。达摩将随身携带的铜磬抛进江中,磬化为船,百姓得救了。当地百姓募建“渡磬寺”,寺柱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之句,后人遂名此地为佛堂,渡磬寺也被称为古佛堂。由于这里临江,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兴旺,是乌伤境内的一个重要集镇,称为佛堂镇。传说当年达摩是农历十月初十离此他往的,后人每年这一天都要在佛堂镇举行庙会,一直沿袭至今。我家离佛堂只有3里地,每逢十月初十,佛堂镇热闹非凡,我爸爸在外地工作,这一天他一般都会赶回家来,晚上带我们兄弟几个到佛堂看戏。最难忘的是看完戏,爸爸总会在街边的馄饨摊前给我们每人来一碗江西馄饨,然后踏着月光嬉笑着回家。那融融的天伦之乐,仍时不时浮现在眼前。

双林乡有个双林禅寺,传说正是因为达摩指点傅翕(法名善慧)依云黄山双梼树结庵而名扬天下。双林寺历时15个世纪,屡劫屡兴,香火不断,有史料可查的就有9个帝王与之有关系,前往顶礼膜拜的王公将相、文人学士更不知其数。据记载,宋时双林寺仅僧舍就有1200间,可见规模之大。明朝重修双林禅寺序云:“乌伤上游,古刹双林,在震旦国中,称庄严第一。”清代重修时称:“双林寺宇,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

双林寺昔日的辉煌早已无处寻觅,唯有双林铁塔为证。如今这座双层铁塔,面对碧波荡漾的双林水库,像一个忠贞不屈的卫士坚守在双林寺的遗址旁,风吹、日晒、雨淋,饱经千年沧桑,更显珍贵本色。据文物专家鉴定,双林铁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原为八面五层,现只残存两层。塔的基础由一个三层台阶构成,表面铸满波涛海兽出没状,塔身铸制出佛像花纹,造型精美,别具匠心。据专家考证,双林铁塔虽已残散,但像这样满布精美纹饰而又年代久远的铁塔,在我国尚无第二处。

隋文帝御笔——婺州双林寺

傅大士像

双林寺铁塔

双林寺完全消失的年代并不久远,直到1959年开始在这里修建水库,双林寺才被彻底拆毁。那时我们都已经记事,一个千年古刹在不知不觉中就很快消失了。在山门处筑起了大坝,殿内的菩萨一个个被搬倒,唯有上殿的傅大士像,依然竖立在水库中央,3年后才被水冲蚀倒下。这个水库至今仍是周边村民的生命之水。

毕竟曾经是佛教圣地,当地人难以割舍对这座千年古刹的那份情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有人开始筹划重修双林寺。市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各界也热烈响应,有解囊捐资的,有出谋划策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重修双林寺题写了“双林禅寺”匾额。作为曾亲眼目睹双林寺彻底消失而又有幸能看到它重放光彩的我,也求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题写了“日月千古寺,云烟六朝僧”的对联,不想这竟成了董先生的绝笔。我还请我国著名书法家谢云先生为重修双林寺题写了“云黄古刹”的牌匾。如今首期工程已经在傅大士诞生1500周年时完成,一个体现佛教文化古韵的新双林寺正向人们走来。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过去,故乡的今天,凝结成乡思、乡情、乡恋、乡魂,挥之不去,难以割舍。

故乡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故乡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摘自《散文》)

至柔者至刚

□ 赵盛基

海参,软体动物,距今大约已有6亿多年历史,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由于海参营养丰富,筋道鲜美,被誉为八珍之首,故而被人类喜爱。它不但是人类喜食的珍品,也是海洋里的天敌觊觎的美味。

海胆就是其天敌之一。

海胆,浑身长满了硬刺,这是它进攻的武器。看见海参,海胆毫不费力地就会靠近它,因为海参没有眼睛,不知道危险将至。

来到海参身边,海胆就用它的硬刺去扎软软的海参躯体,海参虽然看不见,但浑身的刺痛让它知道遭遇了不测。

危在旦夕,它软绵绵的一介弱者毫无还手之力,但也绝不坐以待毙。它立即缩成一团,孤注一掷,排出全部内脏,自己则只剩下一副皮囊。

也许,海参的内脏更有味道,对海胆更具诱惑。于是,海胆放弃了海参的皮囊,疯狂地吃起了内脏。

海参躲过一劫。它并没有死,50天后,重新长出一副内脏,继续畅游大海。

海参,人见人爱的美味,天敌喜欢的食物,历经6亿多年都不能使它灭绝。究其原因,“至柔者至刚”,或许是恰当的解释。

猜你喜欢

双林佛堂海参
图形找规律
感谢海参
寂寞的人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古今八珍之葱烧海参
水岸佛堂
分内之事
义县万佛堂石窟飞天造型小议
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