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2018-11-29南京社会治理研究院课题组
南京社会治理研究院课题组
南京市以“枫桥经验”为蓝本,坚持系统化思维,展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结合“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南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突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传统经验+当代科技”、“问题化解+制度建设”,推进市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复杂都市社会的善治。在实践中,南京市转变固有治理模式,扩大了广大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有效推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注重全程统筹,突出风险预警
城市治理,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的重要指示,统筹全局、全程管理。突出风险预警,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苗头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诉求。一是注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建立社会风险防范和评估的制度防患于未然。二是注重矛盾源头预防,搜集分析民情,排查各类矛盾。三是注重矛盾沟通疏导,通过建立有效的矛盾沟通疏导机制,以避免矛盾的集聚和激化。四是注重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和制度建设,充分运用“五位一体”劳动争议平台。
深耕网格治理,夯实基层基础
网格是在城乡区划之内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多年来,南京市致力于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包括:建构“一张网”,着力打造全要素网格。实施“三同步”,推进“网格+网络+一体化”三项工程的规划、建设和完善,实现基层网格、信息平台和运行体系整体发展、相互支撑。建设“五项机制”,通过党建引领、联动融合、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法治保障五项重点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在深耕网格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创新,一是注重党建引领,通过打造“网格化+党建”模式,强化基层治理体系。二是推动网格共治,通过健全城市治理联动体系和开展清单式管理等方式,实现多元治理格局。三是在大数据的“融、通、用”上求突破、求实效,实现数据共享,打造网格治理的智能平台。在网格治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打破部门与职能边界,形成纵横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现代管理模式和“党群结合、条块结合、社群结合”的全新工作格局。网格化治理提升了精准服务水平,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夯实了基层工作,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变革工作机制,创新治理体系
首先,推动治理体系的扁平化和一体化。以“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扁平化”的服务机制和协同机制。建构和完善纵横连动的格局,推行“全科服务”模式,打造一体化的治理体系。扁平化和一体化改革推动了权力下沉和力量下沉的改革,实现了对民生诉求的快速有效回应,提高了人民的满意度。其次,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维护工作的有序性与长期性。在综合政务服务中,推行标准化服务清单,实现政务服务的无差别化。实行工作标准化,建立具体标准规范政府服务人员和社会治理主体的行为。再次,坚持开放、尊重、包容,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有效应对人口流动新态势。一方面,坚持联动共建格局,提升动态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强化流动人口的同城待遇,推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
突出四化导向,化解矛盾纠纷
化解矛盾纠纷是实现复杂都市社会善治的重要基础,南京市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实践中,突出四化导向,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一是注重社会化,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南京市通过制定《关于建立家事调查员参与调查和调解家事纠纷工作制度的意见》、鼓励优秀人民调解员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积极引导企业单位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方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化解矛盾纠纷。二是注重法治化,积极推动法治化建设,充分尊重法律,将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南京市积极强化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指导,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联通互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调解作用。三是注重智能化,推进智能化平台建设。南京市积极构建“科技支撑”的社会矛盾化解模式,通过建立社会治理数据汇聚机制,实现多元数据融合共享和集成应用,并搭建智能研判模型,利用智能化科技手段建构精准化的矛盾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四是注重专业化,推动矛盾化解制度建设。南京市通过建立覆盖社会、遍布用人单位、服务全体劳动者的“三横三竖”的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提高了调解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认可度,有效提高了劳动纠纷调解成功率。
多方資源动员,推进共治共享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注重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充分尊重并发挥社会的主体性力量,积极推进以“平安志愿者”为代表的平安志愿者服务体系,推进乡贤文化,鼓励制定民约。充分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自治,探索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的治理路径。通过挖掘本地资源、搭建平台和培育德治文化的方式,推动乡贤参与基层治理。广泛动员村民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修订、学习和推广,强化群众的自治自律意识。
(执笔人:成伯清、任克强、胡鹏辉)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