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思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
2018-11-29周毅
周毅
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强调指出:“要把以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搞好工作作为基本要求,不论是促进改革还是推动发展,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遵循规律、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本文结合学习娄书记关于系统化思维的论述,对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作一粗浅的回顾与思考。
一、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把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放在“两个大局”中谋划
系统思维强调在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关系中把握事物。从这个角度讲,既要把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又要放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大局中谋划。
高质量发展的大局。“高质量”是新时代江苏发展鲜明的主题词,具体到大运河文化带,体现为“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发展定位和“文化遗存保护要走在前列、文化价值弘扬要走在前列、生态保护修复要走在前列、沿线环境建设要走在前列”的内涵要求。淮安市强化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高堰段环境整治等4项工程,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强化运河文化发掘和传承,筹划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等活动载体;强化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洪水调蓄区、森林公园等11类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不减,京杭运河、里运河等主要河道水质稳定达到三类;强化运河功能拓展,完成京杭运河淮阴、淮安三线船闸的新建,大运河两淮段航道升级等工程,发挥“黄金水道”作用。这些举措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统筹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呼应了高质量发展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的大局。大运河是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展示中华辉煌文明的金名片,必须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大局出发,谋划好、建设好、展示好淮安境内的运河文化带。淮安市在保护运河文化遗存的同时,策划开展了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的系列活动,例如承办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编纂淮安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建成中国漕运博物馆等。着力打造四大特色品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放大周恩来家乡独特的政治优势;打造运河文化品牌,描绘淮安版的“清明上河图”;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彰显蕴含其中的创业创新精神;打造淮扬菜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系统思维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追求“1+1>2”的整体效应,正因为地方文化的“百花齐放”,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万紫千红”。
=、从系统的前馈机制出发,把握好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的“三个环节”
引入系统的前馈机制,要求建设中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摸清家底,测准“初始值”;科学规划,定好“目标值”;有效作为,输入“修正值”。
摸清家底,测准“初始值”。就是全面厘清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现状与主要特征。历史上,淮安曾经是大运河沿线“五大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三大文化,即:漕运文化、河工文化、淮扬文化。淮安的运河文化虽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现实中也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散而不聚”,就是分布较为零散,目前还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文而不形”,就是多存在于典籍中、停留在“纸上”、表现为“无形”,可见可感、形成视觉冲击力的实物、遗迹较少;三是“陈而不新”,就是在推陈出新、传播弘扬方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显得比较薄弱。这些都有待于下一步运用系统思维综合解决。
科学规划,定好“目标值”。“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五个迈上新台阶”的系统性要求,落实到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上,必须紧扣“保护、传承、利用”的方针要求,提出综合性的目标定位,即:建设“文化运河”,进一步彰显其科技、历史、人文价值;建设“绿色运河”,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经济运河”,创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建设“共享运河”,着力提升运河沿线城乡公共配套服务水平。目标载体上着力打造“四个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这些目标定位,兼顾了国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总体规划和淮安的实际特点,兼顾了当前与长远,体现了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统一。
有效作为,输入“修正值”。对标找差,对标补差。要注重抓好三个方面:注重规划引领。近几年先后编制《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清口水利枢纽遗址保护展示规划》《板闸遗址保护展示方案》《淮安市“五线”控制规划》等。下一步将继续秉持“多规合一”理念,兼顾当前与长远,既立足现实抓当前,也善于给未来“留白”,防止低品位项目仓促上马,给历史留下遗憾。注重空间布局。以大运河及相关重要文化遗产为主干,构建大运河淮安段“一廊三区三奇观六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廊”,即淮安运河生态文旅廊道;“三区”,即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片区、中国河工文化集成展示片区、隋唐运河文化遗址保护展示片区;“三奇观”,即水上堤堰奇观、水上闸坝奇观、水上立交奇观;“六节点”,即河下古镇、清江浦、蒋坝镇、码头镇、老子山镇、泗州城等标志性节点。注重项目支撑。遵循“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理念,实施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加快推进滨河大道、宁连路引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段、天妃坝、顺黄坝等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加快打造槽船博物馆、板闸遗址博物馆等运河文化博物馆群,等等。
三、从系统的反馈机制出发,强化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的“两个导向”
发挥好系统的反馈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发力;要坚持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群众的“获得感”来体现工作的“成就感”;要坚持以效果倒逼过程,把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标作为各项措施的“硬约束”。
强化问题导向。对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中发现的苗头性情况和问题,及时分析研判,提出决策建议和工作提醒,对实际措施步骤进行动态调整完善。要建立完善集管理、研究、展示、监测功能于一体的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聘请运河遗产保护社会监督员,实现遗产巡查全覆盖。就反馈的情况来看,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解决: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面临严峻考验;社会关注度、参与度亟待提高,十番锣鼓、南闸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戏曲后继乏人;运河生态质量不容乐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待深入,沿线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等。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实施,统筹力量资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仍然要通过具体的项目和抓手性事项输入“修正值”,从而使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不断逼近“目标值”。
强化效果导向。要使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始终以效果倒逼过程、以未来审视现在。在重大项目实施前,进行社会公示或举办市民听证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专业队伍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分期分步的工程阶段性结束后,可以通过分类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群众满意度调查。要加强考核督查,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细则,定期公布考核结果,用考核的“指挥棒”督促项目的“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大运河文化带就是时代考卷赋予淮安的一道重大考题,我们要以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在多种变量参与、多种边界约束条件下,求出大运河文化带方程的“最优解”,向淮安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