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亮点集锦
2018-11-29
8月28日,我省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磅礴的科技动力。会上,南京市、南京大学等几家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亮点纷呈。现摘编如下。
南京——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近年来,南京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明确提出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整合载体抓改革。全面优化创新布局。按照支持政策、园区品牌、管理模式、考核体系“四统一”原则,将全市83个园区载体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对各个园区逐一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推动各园区在项目孵化、产业落地、载体共建等方面,建立“伙伴园区”关系,构建跨区域创新项目利益分享机制。
市场导向抓改革。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以支持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为切入点,创新股权构架、运营模式和激励机制,坚持混合所有制形式,突出项目化落地、市场化运行,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力打造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的“老母鸡”。
集聚要素抓改革。全力做实创新支撑。通过改革落户政策、发放住房补贴、强化就业服务等措施,广聚各类人才。出台门槛全国最低、优惠力度全国最大的“股权十条”,组建注册资本50亿元的创新投资集团,重点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加强与深交所、上交所合作,建设“南京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及3家资本市场服务南京基地。
提升服务抓改革。积极打造创新生态。全面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下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权限、实行财政资金“拨改投”,将165项审批权限依法赋予高新园区,实现“园内事、园内办”,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完善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和违法侵权举报制度,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强化信用激励约束。
苏州工业园区——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高新区最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并跻身国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园区创业氛围愈发浓厚、创新品牌更加响亮。
坚持聚焦培育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园区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产业地标,在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千亿元级产业的同时,锁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建设一个产业园区、组建一家国资公司、设立一支产业发展基金、引进一家大院大所、塑造一个品牌会议,实施“六个一”创新举措,推动三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
坚持做大做强科技企业。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5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5家,上市企业18家,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百家。一是强化科技项目引进力度。在全国率先成立科技招商中心,持续加强科技招商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引进潜力项目。二是培育壮大自主品牌企业。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实行分类培育,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三是优化企业创新创业服务。
坚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近年来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個、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科技国际合作平台20多个。聚焦招引、遴选和扶持三个核心环节,面向全球引智纳才。大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今年新引进中科院微电子所、生物物理所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累计引进共建研发机构42家,集聚中外高等院校29所、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健全完善了覆盖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南京大学——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南京大学通过“卓越研究计划”、“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以及“立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创新性原创成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南京大学还创新性地建立“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双要素转化模式,实现人才和成果从学校到企业、到行业的流动机制,同时推动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地方合作建设新型创新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产业与学科互哺共赢。在全省建设产学研平台28个,覆盖所有设区市,通过运用新技术、新人才、新产品、新模式,将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十三五”期间明确聚焦三大任务: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科技创新“卓越研究计划”。主要围绕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难题,组织跨学科研发。二是面向江苏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进“立地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产学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南京大学、陕西延长石油、江北新区共建的“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三是聚焦“大科学”。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打造物质科学与先进材料国家研究中心、环境和生态国家科创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才基地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作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省产研院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加快改革实践,逐步成为我省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省产研院在全球范围遴选国际一流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牵头完成市场调研,整合创新资源,组建研发团队。省产研院为其提供工作经费、工作场所等必要支持,以及创新政策、法务财务、沟通协调等专业化服务,共同推进团队在地方园区落地建设专业研究所。截至目前,已聘请68位项目经理,吸引集聚771位高层次人才,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落地江苏。
架设技术创新桥梁。通过与细分行业的省内龙头企业共同打造院企联合创新中心,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关键技术需求,由省产研院组织专业研究所或帮助引进全球创新资源给予研发支持。目前,已与省内大全集团、鱼跃集团、法尔胜集团、钱璟康复集团、康得新集团等5家龙头企业分别建设了联合创新中心,已征集20多项技术需求,企业总投资超过2.2亿元。
激发团队创新活力。探索建立了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行新模式,即由地方园区提供研发场所和设备,研发团队、地方园区和省产研院共同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研究所运营公司,地方和省产研院提供研发流动资金用于开展技术研发和转化。该模式将专业研究所和研发成果的所有权主要归属研发团队,有力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目前已按新模式建设了17家研究所。
着力打造研发产业。探索“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发展模式,构建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一是以市场化方式布局建设公司性质的专业研究所,自主研发原创性技术。二是通过设立海外代表处、聘请产业高级顾问、联合国际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合作引进技术等渠道,在研究所进行技术二次开发。三是以市场合作机制引进国际研发型公司,就地为企业提供持续技术支撑。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
开发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主要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新药,短短七年迅速成长为中国制药行业的独角兽企业。信达生物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领域,形成了新药上市的梯队。目前,已有5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4个品种进入临床Ⅲ期研究。信达生物凭借创新成果和国际化的运营模式获得了美国资本集团、富达集团、淡马锡、国投创新等多家全球知名创投基金累计5.8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本推进自主创新的格局。
信迪利单抗是信达生物发明并和国际制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联合开发的单克隆抗体新药,主要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包括肺癌和肝癌在内的多种中国高发实体瘤。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非常优异的治疗效果,97.9%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疾病得以控制,79.2%的患者能够缓解病情甚至完全治愈。这证明,中国制药企业完全有能力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努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徐工集团牢牢盯住全球产业“珠峰登顶”的战略目标,以创新突破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六强。
世界级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徐工研究院为龙头,下属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德国、巴西、美国等海外研发机构为支撑的世界一流研发格局。同时,液压、结构、材料等9个实验室和1个大型综合试验场稳步发挥重要作用。
“三高一大”产品创新行动实现新突破。G1代起重机推向市场一年多销量占比达63%;百吨级以上大型移动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达56%;全球第一吊4000吨履带起重机完成近百次吊装,其中1500吨以上吊装40余次,总起重量接近十万吨;被誉为“钢铁螳螂”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山地挖掘机获超亿元订单。
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取得新成果。这几年徐工集团始终保持年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5%左右,实现了高端工程机械重大技术突破,研制出100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批量采购的360吨挖掘机油缸以工作时长超过10000小时跻身该领域世界最顶尖产品行列;自主突破的新型电控箱、高端液压阀、智能控制系统替代进口批量配套。
智能制造转型进入新阶段。搭建了全球协同研发数字化平台,集聚全球研发创新资源;起重机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焊接生产线投入运行,彰显智能制造新活力;大型矿山机械智能制造基地、消防车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智能工厂正在加紧建设;Handle技术首次在装备制造领域深度集成试用,智慧物流生态圈正加速形成;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成并逐步推广应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国电科集团第十四研究所——
以创新之力深化军民融合
十四所积极重构创新体系,坚持走自主可控道路,扎实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坚持军民一体,服务国家创新战略需求。加快军工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了民用雷达、智能制造、智能安防等军民融合产业生态链,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及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研发的系列化气象雷达产品,成为国家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骨干装备,可提供从气象探测雷达到预报预警应用系统的整体方案。自主研发的民航空管雷达,改变了以往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获得广泛使用。
坚持深化改革。助推地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构“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突破创新主体、机制、资源、合作、文化等瓶颈,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向国家军民融合网信事业,积极推进涵盖“电、磁、光、声”等学科的探测感知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跨行业、跨专业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加强量子雷达、微波光子、太赫兹、脑机一体等前沿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和新概念研究。
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高端芯片产业。自主研制华睿DSP、华睿ASIC和灵睿系列高端芯片,牵引國内数十家器件厂商共同构建微波、接收、数字三大芯片簇,实现了信息装备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在省内制造企业推广SIC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打造以自主研发的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智能车间,推广以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保障为主体的智慧企业整体解决方案,建设云制造服务平台,提供互联网与协同设计、协同制造、供应链等服务。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