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着力点
2018-11-29朱俊武
朱俊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把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着力点。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以纳米科技的研究为例,该研究领域既属于化学学科又属于物理学科和材料领域。二维石墨烯纳米材料,是用一种简单的物理剥离方法成功制备的。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能源、生物医学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新颖的化学还原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石墨烯的制备,与物理方法相比,更具有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因此,需要多学科领域共同引导授课,才能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建立宽广的知识面。
注重科研创新方法的养成
在完善的教学体系下,可以通过早期科研训练等方式来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
一是塑造严谨的科研品德。保证科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检验性是对每个科研参与者的基本要求,抄袭、伪造和编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严格杜绝。所以,除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更应该在日常科研中加强引导并通过管理规范严格督促。二是培養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知识在内的广博的知识作为支撑。三是鼓励大胆实践。从拥有创新精神到大胆创新,还需要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搞科研不能总是重复别人的实验,如果这样做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永远做不出有原创性的成果。四是提高表达能力。在成功汲取了各方面知识信息并有效理解转化为创新性科研成果之后,如何将其有效输出一直是初期科研工作者的难题。对此,包含两个方面,即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口头表达是激发思考的重要途径。通过汇报近期的工作进展来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与大家共同讨论难点或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报告者的理论水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参加者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书面表达对提高归纳能力、深入思考科学问题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科研成果向国内外输出的最广泛途径。
加强学术讨论与交流
固步自封是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须加强学术讨论与交流。
一是课题组内部沟通。要学会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多与实验室人员交流讨论,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还要多与导师沟通,早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在现有或将有的实验条件下,设计出可以实现的实验路线。二是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对国际国内新的科研成果、前沿问题等知识领域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或科技宣传活动。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形成敏锐的信息触觉和感知能力,进而形成鼎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能让自己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通过不同思想方法和学术流派的分析比较,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出国交流访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学科交叉、与国外科研工作者交流,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充满想象力和兴趣的实验,往往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