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2018-11-29陈安谢晨黄敬荣
陈安 谢晨 黄敬荣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1]。30年前,为探索以县、市、区为主体的综合改革,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赣南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决策的提出和部署
(一)建立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决策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探索改革思路,创造性开展各项事业建设。在农村改革中,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重点,在全区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2年底,全区农村普遍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7年,全区着重进行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服务体系。
党的十二大后,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城市,则“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逐步开展了流通与价格、科技、财税、社会保障体制和金融方面的改革”[2]p107。在发展战略上,中共赣州地委明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线带片、沿边接轨、中心辐射、借港兴区”的方针,方法上采取“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策略,市场机制作用日益增强。1983年5月,全区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开始启动。1984年12月,全区全面实行以税代利。是年,崇义和定南分别进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和县级行政机构改革试点。1985年,全区地、县(市)国营工业企业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业生产经济效益。这些改革,为进一步推动赣州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1986年3月2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对赣州地区试行特殊政策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允许赣州将1986年至1989年财政总收入中每年上交省财政的8%部分,全部留给地区用于发展生产;委托赣州行署加强税务集中统一管理,强化税收工作并代行省政府有关税收减免权限;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采取委托审批等变通办法;鼓励赣州地区多出口、多创汇;等等。[3]p423-424这为推动赣州地区改革提供了政策扶持,表明省委、省政府有意要把赣州地区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加快赣州的改革开放,不仅对其本身,而且对周边的吉安、抚州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立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部署
党的十三大召开后,中共江西省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于1987年12月16日至20日召开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从1988年1月1日起,赣州地区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在此之前的12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赣州地区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从1988年1月1日起,在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管理、技术改造、财政、对外经济贸易、粮食、物价、林业、物资协作、信贷等十个方面进一步扩大赣州地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决定》要求赣州地区“在搞活企业、培育市场和经济调控方面大胆探索”,“在改革试点方面先走一步,敢于创新”,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4]p358-359。
1987年12月22日,中共赣州地委召开会议,传达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如何根据赣南实际,用好省委给予的政策,办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2月25日至27日,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先后召开地直单位副科长以上党员干部大会和全区县(市)长、局长会议,传达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宣读《决定》,确定1988年全区经济工作奋斗目标,拉开了建立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序幕。
1988年5月,省委、省政府批转赣州地委、行署《关于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赣南的实际,在搞活企业、培育市场和经济调控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取得区域突破。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大胆地学习和引用粤、闽、琼等地的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措施,只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搞活经济、脱贫致富的各种做法,都应大胆探索、大胆试验。”
《实施意见》指出,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搞活企业;加快市场体系的建立与价格改革;改革外贸体制,加快对外开放;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计划、投资、物资体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深化农村改革;改革分配制度”等九大改革任務,要求赣州地区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和条条框框的束缚,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二、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十年探索实践的成效
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赣州地区,设立地级赣州市。至此,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充分运用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利用赣南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借鉴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经验,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进开发,试验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区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昔日贫穷落后的老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9.70亿元、财政收入20.03亿元、职工年均工资4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5元,分别为1987年的7.19倍、6.64倍、4.14倍、5.59倍,提前5年实现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8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06亿元,比1987年末增加124.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5亿元,为1987年的4.90倍[5]。
2.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全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从1988年试验区建立开始,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租赁、代耕试点,进行水面、园地承包经营,开发荒地、荒草、荒水等。二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从1997年开始,逐步在持续、平衡、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狠抓了优质水果、烟叶、甘蔗、名贵花卉和特种养殖业等产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大批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一批外连国内外大市场、内连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6]p384。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区粮油、果业、畜禽、渔业等主要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30万吨大关,1998年创造了266.20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全区农林牧渔四产业总产值构成由1987年的62.50∶11.06∶22.78∶3.66调整到1998年的45.96∶5.35∶37.76∶10.93。
3.城市各項改革稳步推进。全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逐步推进,“抓大放小”取得初步成效,一批国有企业通过“靠大、靠优、靠强”走出困境。扎实推进以股份制为中心的企业体制改革,推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截至1998年底,全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2.6%,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1%,股份有限公司8户,有限责任公司99户,股份合作制109户,租赁304户,承包199户,兼并33户,组建集团14户。个体和私营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全区个体私营户达19.4万户,从业人员59.76万人。金融、财税、计划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物价形势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5亿元,零售价格总指数99.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商品、生产资料的定价权逐步由企业和市场决定,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此外,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稳步进行。
4.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全区初步形成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内外贸结合、资金技术相互融合的外贸体制。截至1998年,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819个,实际利用外资4.94亿美元。对外开放的扩大,有力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区三大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48.18∶29.34∶22.48调整为1998年的38.71∶28.32∶32.97。区域经济特色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1998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18.99万户、私营企业4600家,共上缴工商税收4.54亿元,占全区工商税收总额的35.24%。食品工业发展迅速,1998年食品工业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的19.4%和31.5%,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第一个支柱产业。
5.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区“以铁路、公路为主体,航空、航运为两翼的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邮电通讯基本实现现代化,能源建设步伐加快,长期困扰赣南的交通、通讯、电力等‘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海关、口岸、商检等涉外功能日趋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一批新型小城镇正在崛起”[7]p3。京九铁路的开通结束了赣州地区近代以来不通火车的历史,黄金机场的改造完善和地县通柏油路的基本实现,极大地促进了全区交通的发展,方便了赣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
此外,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其他各项改革同步推进,取消职工福利性分房,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生育保险、下岗职工再就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
三、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结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0年来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经验与启示。
1.坚持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在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立之初,针对干部群众长期形成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怕担风险等思想,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进行了破除旧观念的思想解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树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观念,摆脱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树立敢于向市场要效益的观念。同时,大力宣传创办试验区的意义,明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全区干部群众把解放思想与大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借鉴市场经济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1997年初,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搅动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统一,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带动了试验区的新发展。
2.依托赣南实际,找准改革突破口,选准经济发展路径。建立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试验区建设之初,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全面分析了全区存在人口多、工农业基础差、交通落后等短板,以及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突出,提出了“以搞活企业为中心,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搞活流通为突破口。以国土资源立体开发、农村产品系列开发、劳动力资源双向开发,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催化市场发育”的经济发展路子。在试验区建设实践中,始终注重依托赣州实际,找到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径。
3.创造、优化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8]p460-461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首先明确认识稳定能够为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通过试验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巩固试验区的社会稳定。比如,通过清理、整顿、撤销、停建相关公司和项目,有效遏制了乱涨价现象;通过加强计划、财政、劳动、物资、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做好困难企业解困工作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等。实践证明,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
4.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施策。“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在建设试验区的过程中,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始终坚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等进行宏观调控,既不急于求成,也不畏缩不前,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各项事业改革。一方面,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注重从每年工作总结中找出问题,在保持政策稳定的前提下,依据赣南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和改进具体政策;另一方面,针对中央和省有关政策的变化调整,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保证了试验区改革和建设的稳步推進。
5.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既要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又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通过系列改革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例如:进行下放权力、政企分离、调整机构、改革人事制度等政治体制改革;创办科技实体,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商品化,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科技文化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做好相关民生项目建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6.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在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推进各项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注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经济改革工作的坚强堡垒。在农村,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地区专门成立了村建工作机构,并抽调干部进驻后进支部进行党建整顿,同时抓好村委会、妇代会、民兵组织等配套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保证了农村改革顺利推行。在企业,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企业各项改革实施到位。二是注重抓好党员教育,帮助党员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强化改革进取精神,提升服务商品经济的本领。三是注重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党性原则和宗旨观念,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建立健全监督、防范和约束机制,使党员领导干部在经济体制改革事业中自觉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回顾总结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0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最重要的是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积极借鉴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
[2]红土巨变——江西改革开放30周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国强,何友良.当代江西五十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陈春明.崛起的新赣州——赣州改革开放3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5]赣州统计年鉴2001[C].赣州:内部出版,2002.
[6]辉煌二十年——江西改革开放的历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一届委员会资料选编[C].赣州:内部出版,2006.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社科规划地区基金一般项目“赣州市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研究”(批准号:18DQ40)。
[作者简介]陈安,男,赣州市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主任,赣州市苏区精神研究所所长;谢晨,女,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编研科科员;黄敬荣,男,瑞金干部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