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引爆学生自我推动中练写作文

2018-11-29陈蓉杨慧莲王泽斌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同学

陈蓉 杨慧莲 王泽斌

一、整体回顾,重点引领

师:课前同学们读了名人、同龄人成长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出示图片:周恩来)这是谁?

生:周恩来。

师:看到这张照片,你想到哪一个故事?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生:周恩来年少时,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师:看到这幅照片,你会想到谁?(出示26课中的插图)

生:肖复兴和叶圣陶。

师:在肖复兴的成长中,有一件让他触动很深的事,叶圣陶先生给他——(生:批改作文),还邀请他到叶圣陶先生家中——(生:做客)。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作品让他——(生:受益无穷)。

师:14岁的乌塔,她最让你感到吃惊的成长故事是什么呢?

生:她独自一人游欧洲。

师:我们的同龄人张国强同学,他在成长中又遇到了什么烦恼呢?

生:他在作文比赛中获奖,但他的朋友却和他疏远了,不理他了。

师:是呀,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难忘的事,有成功的喜悦,有遭受挫折的烦恼,也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等等。而这本身就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元素。

【点评:着眼旧知,引导回顾,既是对单元整体学习认知的再构与整合,也是对学生生活的触发与衔接,更是为学生说与写进行思维导向与情感激发。】

二、打开思路,话说成长

(一)创境知成长

师:一个人的成长,千姿百态,各有不同。老师相信,每个同学也都会有记忆深刻的不同的成长经历。先请看看PPT情境图,看自己是否也在這样的活动经历中,曾发生过难忘的故事。

师:这是在学──(依次出示学生游泳、骑自行车、溜冰、练书法的照片)

生(齐):学游泳、骑自行车、溜冰、书法。

师:像这样,学会一项本领,就是成长。

师:第一次——(依次出示学生包饺子、做饭、洗碗、睡觉的照片)

生(齐):包饺子、做饭、洗碗、独自睡觉。

师:你们有没有独自睡觉的经历?

生(齐):有。

师:这许多个第一次,就是你成长的足迹。

师:周末,他们在——(依次出示学生采茶、种油菜、掰玉米、摘柑橘的照片)

生(齐):采茶叶、种菜、掰玉米、摘橘子。

师:像这样,能为父母分担劳动,独特的生活体验,也是成长。

师:这是在——(依次出示放风筝、跳绳、运动会、朗诵的照片)

生(齐):放风筝、跳绳、运动会比赛、朗诵比赛。

师:你们放过风筝吗?

生(齐):放过。

师:像这样,参加各种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成长。

【点评: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唤醒学生习作材料沉睡的宝库,是解决学生由“无米之炊”到“有米之炊”的重要教学策略。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材料可写,而是教师缺少合理的引导与激活。这一环节教学,触动了学生心灵,调动了学生积累,为学生打开选材思路提供了重要帮助。】

师:学会技能是成长,明白道理是成长,特殊经历更是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习作课堂,来讲一讲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相信同学会讲得很精彩!(板书:成长的故事)

(二)互动话成长

师: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细细想一想,哪个成长故事最令你难忘并刻骨铭心?在这一次经历中,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成长的,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师:是一下子就学会的吗?

生1:不是的,反反复复,经历了很多次摔倒碰撞。

师:这样的特殊经历写出来一定很生动。

生2:我学会了包饺子。

师:真不错。这可是看起来简单,包起来很细的活儿。难吗?

生2:有点儿难,要包好还真不容易。

师:由不会到会,那个过程你一定记忆深刻。

生3:我学会了跳拉丁舞。

师:非常有特色的舞蹈。要学会是很费力的。

生3:是的。学的过程很艰苦。

师:除了学本领以外,还有什么事对你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生4:我通过了架子鼓考级,考的过程让我至今难忘。

师:祝贺你取得的成功,更祝贺你在考级中的成长!

生5:我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独自睡觉。

师:这样的心理感受一定不一般。

生5:是的。那个过程让我蛮难受的。

……

【点评: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生活的万花筒,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帮学生打开它。这一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对话,激活了学生记忆,达成了学生自己选择的聚光点,并让学生在互动与共享中,在心中初步确定出了要写的基本材料。】

三、分享成长,学会表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生动、最感人、最让人难忘的成长故事。要想让别人读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应怎样做?

生:用我们的笔把它写出来。

师:对。下面,请结合我们这单元读过的课文想想,我们应怎样来写这篇作文呢?

生1:完整地讲出自己成长的那件事的经过。

生2:要让别人读明白,知道写的什么,就应该特别注意把成长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并有重点,就像我们刚读过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样,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都写得一清二楚。

师:写具体、写清楚并有重点,这是本学期我们从读中学写习得的重要方法。同学们能结合读过的课文来谈怎样写,非常好,这会让自己动起笔来更顺手。

生1:我觉得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写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作者特别注意抓住重点写细致,并做到有详有略,所以读来很生动,就像在眼前放电影一样。

生2:是的,比如作者看叶圣陶先生给他改作文的那部分的记叙,就是这样的。

生3:就是要能在你写的难忘的故事中,像课文中的几个故事一样,读时真的让人感到是难忘的,并从中看到你的成长。

……

师:说得真棒,体会得真好!这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人的成长时,特别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语言,把重要的地方写具体。相信同学们能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自己经历中最能突出自己成长的地方,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想法等,把过程写具体,这样就能把故事写得生动起来,让人读起来受到感动和启发。

(师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板书:写具体、清楚 有重点 有详略)

【点评:教师从读者体验角度,提出如何写,并如何写好,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写为主动写,而且以分享的形式教学,很好地突出了学生是写作文的主体这一根本教学出发点。此环节教学的特别妙处还在于引导学生主动从单元教学的课文例子中走了出来,实现了读写结合,真正发挥了单元主题教学从读学写的重要整体功能。】

师:对于写什么,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都心里有底了。为了把这个故事写好,请同学们先同座讲讲,相互当当小老师,听后给予指点,这样会把故事写得更好。(生同桌交流,师巡视。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请一个学生试说。)

师:谁来试试?相信自己,一定能说得很好!(点一举手学生)张辉宇同学,你来讲讲,相信你成长中那段经历一定会很不一般的!

生:是的。

我满9岁后的一个晚上,发生了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那就是爸爸妈妈提出叫我不要再跟奶奶睡一个房间了,要单独一个人睡觉。

我的房间奶奶已帮我收拾好了。奶奶说我这么大了,应该自己单独睡了,就从今晚开始。“不行!我怕。”奶奶把脸一变,严肃地说:“没什么可怕的。你已经九岁了,应该有这个胆量啦。”接着鼓励我,“没事!你睡后,夜里我会偷偷来看你的。”是的,我是个男子汉,连一个人睡觉都怕,真的会被人笑话的。“那好吧。”我十分不情愿地答应了奶奶的要求。

到了睡觉时间,我只好走进我的新房间,躺上床,但我不敢关灯,不知怎么的,硬是翻来滚去睡不着。奶奶进来,见我还没睡着,弯腰摸摸我的头,说:“勇敢些,没什么可怕的。闭上眼睛,就当奶奶仍在你身边。试试!”奶奶帮我把房间的灯关了,轻轻地带上门。房间里黑漆漆的,那些听过的恐怖故事和影视画面总往我的脑海里钻,我越想越怕。但没办法,我不能再去跟奶奶睡了。“是的,我是男子汉,我应该勇敢些才对。”想到这里,我拉起被子捂住头,整个人都缩在被窝里。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睡着的。

师:总算是睡着了。

生:是的。

等我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这时,我忽然意识到,我是一个人在一个新房间睡的第一夜,原来独个儿睡并不可怕。经过这一夜,我觉得自己似乎忽然长大了许多。

师:他把事情说清楚了吗?

生(齐):说清楚了。

师:说了哪些内容?

生1:告诉了我们发生的时间,是在他9岁后的一个晚上。

生2:还告诉了我们故事中的人物,就是“我”和奶奶。

生3:他讲了自己第一次独自睡觉的过程。

生4:他讲得很清楚,写得有重点,蛮具体的。

生5:他特别注意写他和奶奶的动作、对话和神情,写得很具体,内容很吸引人的。

生6:张辉宇还很真实地写出了他睡不着时心里的活动。如:是的,我是个男子汉,连一个人睡觉都怕,真的会被人笑话的。

生7:有些词用得很好!比如说他因害怕睡不着时的情景,用了“只好”“不敢”“翻來滚去”“钻”“捂”“缩”等。

师:你真是听进去了,记得这么细。这的确是张辉宇说得很有特点的地方(老师走近这个发言的学生),原来你边听边做了笔记,这方法真好。难怪你说得这么棒!(为他鼓掌)

生8:我觉得他重点写得很突出,最后的感受也很真切。

师:的确是这样。

师:你们听得很认真,而且很会听,也很会评。真了不起。

生9:我觉得,他还应写一写爸爸妈妈对他的关心。这样合理合情。

生10:有一个句子说得有点儿问题,“影视画面”应该说是“看过的”。

师:这两个同学从不足处听出了自己的发现,真了不起。张辉宇同学,你还有话说吗?

张辉宇:感谢同学们对我的肯定。那晚,爸爸妈妈确实也给我鼓了劲,我忘了说。我等会儿写的时候补上。那个句子还真有问题,我来改正。谢谢小老师们!

师:从你讲的故事中看到了你的成长。真为你高兴!这个成长过程说得很清楚,内容也说得较具体,特别注意抓住人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内心想法(心理活动)来写,让重点很突出的。而且结尾感受也写得很真实,写出了自己的成长。相信你完善后,故事会更感人!同学们,为他鼓掌!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点评与交流中,明确了要把成长过程写具体、写生动并感动人,重要的地方是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把过程写完整,开头结尾要写清楚。

生2:特别要写好重点,把重点写具体。

生3:是的。张辉宇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想法和神情,说得很连贯具体。(学生说时老师重点抓住导写方法词语板书)他的口头表达能力真强,说得很流畅!

师:你也听得很细,而且听出了自己的新发现。很了不起!是的,会说很重要,说得好,写起来一定也出色!从刚才同学们对张辉宇的点评中,老师也看到了你们的成长。请同学们为自己的成长鼓掌!

【点评:教师着眼于学生已形成的、积极的认知准备,顺势而为,点一个学生试说,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进行了很好的引路。学生由于对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心中有了数,不仅试说的学生说得对路,而且听的学生也听得对路,故在诊评上也能讲在点子上。在这一对话共享中,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作文要如何写,其动笔的内驱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四、写中互评,促进成长

师:同学们,你们会写自己成长的故事了吗?(学生已跃跃欲试)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打出粗稿,写下自己成长的故事。请同学们静思静写,保持绝对安静。时间25分钟。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我将伴你们静等花开!

师(时间到后):基本都写完了,我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成长的喜悦。非常好!放下笔,先从作文走出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作文的开篇段?

生:我愿意。我想请同学们给我当当小老师(这是一个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把开头写得更好。

师:小东同学,你真勇敢!老师支持你。(投影展示习作)请同学们看投影,细细地读一读,再一起来点评。

学溜旱冰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爸爸拿出一双崭新的溜冰鞋,对我说:“小东,走,我们去清江公园,我教你溜旱冰。”我们在公园找了一个地方。我脱下鞋子,将脚伸进溜冰鞋,用力一蹬,不大不小,正好合脚。我系好鞋带,就准备学溜冰了。

师:已有同学有话要说了。

生1:开头写得还可以。交代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带他学溜旱冰,而且还点了题。

师:为他今天的进步鼓掌!

生2:不过,开头还有些小问题,交代得还不够清楚。请问,是你爸爸硬要你去学的么?(小东:是我早就想学的。)但你没有写出这种感受。可加上这样的描写:“我一听,高兴极了,一下蹦了三尺高!连忙接过爸爸递过来的漂亮的溜冰鞋,拉着爸爸就往公园跑。”这样是不是更好些?(小东:的确是这样!)

生3:清江公园离你家远吗?具体在清江公园什么地方学的?那地方方便学溜旱冰么?这里要稍微写具体一点。(小东:我明白了。谢谢!)

师:你们评得真好。我赞同!在这一点上,同学们都要注意,文章开篇说清楚、讲明白很重要。因为写好开头是写好全文的一半。小东听了你俩的建议,一定会把开头段写得更好。

师:为小东和帮他的同学鼓掌!

【点评:从写到评,教师尊重学生的写作速度和应有水平,并营造环境,强调静思静写,同时从写到评,注重学生差异,给学力弱一点儿的学生机会,并积极激励与肯定。学生点评着眼于习作开篇特点,评点明确,有理有据,这有助于被评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以点带面,也是对写好文章首段要求的重要强化。】

师:下面,谁还想展示自己作文?(学生齐刷刷举手,师点一较优学生)。先请晶晶朗读自己的习作,看谁最会听——特别要认真听故事的经过。(晶晶朗读)

吃夹心饼干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很多难忘的事,有欢笑,有泪水,有困惑,有懊恼……每当我一想起自己幼时一次吃夹心饼干的事儿,就觉得不是滋味。

那是我四岁的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盒奥利奥夹心饼干。我吃了一块,觉得有点儿不合口味,因为我最喜欢吃草莓味。这时,我想起了卫生间我用过的牙膏,就是草莓味的。“可以用牙膏代替呀!”于是,我拿着饼干,小心翼翼地走进卫生间,生怕被妈妈发现了。拿到牙膏后,我先把饼干掰开,把里面原来的夹心啃了吐进洗脸池里,然后挤了一大坨牙膏,再把两块饼干合好,草莓味的奥利奥夹心饼干就做成了。我好得意,张大嘴巴一口咬下去。呀,变味了,虽然有一点草莓味,但好难吃!我“哇!”的一声,张口就吐了出来。真不是滋味!

妈妈听到我的叫声后,赶忙跑来,看到地上的饼干和牙膏,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她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连连说道:“牙膏可不能吃!乱吃东西,不好受吧!” “妈妈,我记住了!”我小声地说。

师:她写得好不好?(生齐:好!)把掌声送給她。的确写得很值得点赞。那么,写得好在哪里呢?请重点围绕经过来点评。

生1:晶晶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写很清楚:时间是四岁的时候;地点主要在家里的卫生间;人物有她和她妈妈,事情是吃夹牙膏的奥利奥。

师:的确是这样,你听出了自己的发现。很好!

生2:她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特别是对吃饼干的一系列动作写得特别细致。如“掰开、啃、吐、挤、合、咬”等,还写了声音和对话。让人在读中能身临其境!

师:真像个小老师,不仅有点评,还有体验。是的,写好动作、语言,是把作文写具体的重要方法。你说得很精彩!

生3:她写得完整、连贯,特别还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让我感觉非常真实。

师:我赞同你的观点。

生4:她不仅写了妈妈说的话,还写出了妈妈说话的神态,让人仿佛就看到了那个画面。

师:是的。(点一生读这个句子:她一副哭笑不得……不好受吧!)贴切地写出人物神态和语言,能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5:晶晶写得很有味儿,写出了自己四岁时的可笑和有趣!但最后妈妈见到她只有张口没有闭口时,肯定会倒水让她漱口。可加上这么一句:“妈妈说着用漱口杯接了些水递给我漱口,我漱了几口,才回过神来。我完漱口后连连说……”

师:可见你很用心地品味了晶晶的作文。非常好!后面这句也加得好,很合情境,这样写就更严密具体了。

【点评:从这部分学生点评可见教师真正引领学生读进了作文,走近了作者,也走进了习作要求。所以学生评得有眉有目,像模像样。晶晶的作文围绕“成长”而写,学生扣住“成长”而诊,教师则着眼“成长”重点、要点而点化,很接地气,这对学生内化为“如何思”“如何写”产生了十分明显的认知效果。同时,也从“评改”中彰显出读写结合的联系,对学生学习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有很大帮助。】

生6:我觉得作文还没有结尾。

晶晶:是的,我还没写完呢!我刚才想了一下,想这样加结尾: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了,但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时,总忍不住憨憨地笑。经过这事后,我很少做這样的傻事了。

生7:你真不愧是班上写作文的高手!这样结尾很有新鲜感,前后照应,不落俗套。

生8:从中也看到了你的成长。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一篇写得很有特点的作文。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写好开头,更重要的是要写好经过。写好经过,这是作文的重中之重,而要写好就特别要抓好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等表现写。最后还要注意什么?

生10:有一个好的结尾,就像老师常说的写文章开篇如凤头、中间如猪肚、文尾如豹尾一样。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特点,有读头儿。

师:说得好!晶晶这篇作文,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不错。把掌声送给她,感谢她为我们作文评改提供了一篇好例文。老师更相信,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诊断,也为我们每个同学更好地写自己的作文提供了很具体的帮助。是不是?再次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

【点评: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一个思考、探索、尝试成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写,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应如何选材,怎样用材,如何按中心意思组织材料。而用现场所写的有代表性的作文引导学生互诊互评互改,更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习作诉求,各取所需。通过借鉴,学生能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得更好。这种重视引导学生着力于在现场情境中有重点地对作文进行评改,能训练更精到、精致和精要,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将为学而教,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教落到了实处。】

五、修改完善,收获成长

师:还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齐):没有啦!

生:我还有。我觉得刚才自己写得不行,想再重新写,行吗?就怕时间紧,写不完。

师:有这个想法,真好!老师支持你,写不完可以明天交给我。写完了的同学就认真修改,没写完的写完,修改好了就誊写在本子上。老师相信,今天,每个同学都一定会写出非常漂亮的作文来,在这次作文中收获新的成长!

【点评:教学到此,学生不仅充分明确了如何用文字来记叙“成长”,而且更从内涵上体悟到如何来突出“成长”。能写会写,已水到渠成。而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与呵护,则更激起学生写好写优作文的信心与内动力。】

【总评】

给足学生主动“成长”的条件

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泽斌

通过一件事来写自己的成长,感受什么是成长,并将这种成长清楚而具体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是这次作文教学要达成的重要目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扣住这一篇作文来教来写,而是着眼于本学期作文训练总体要因,前后瞻顾,读写照应,着力于激活学生的积累,给足学生成长的条件。不仅让学生从本单元所学课文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成长,从自己所说所写的故事中感悟到自己的成长,更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写作过程与互动中,生动地体会到自己既能写、又会改的成长。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围绕所写文题与内容,不断创设情境,推进学生认知与体会,在说写评改过程中体验成长,使学生对成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写的积极理解和情感的内化,让写的质量走进了一种新视界。

一、以读导写,抓牢过渡,触发选材

教材第七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人的成长来写的,而且写的基本都是学生同龄人的成长故事,内容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生动丰富,对学生读中学写具有清晰的导向性、针对性、可学性和迁移性特点。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走进单元文本又走出单元文本,从读引写,再行整合,从感性转化为理性,激活学生的积累与认知,感受成长的美丽与精彩。“是呀,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难忘的事,有成功的喜悦,有遭受挫折的烦恼,也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等等。而这本身就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故事。”从而顺水推舟,触发学生回顾自己难忘的成长火花,真可谓水到渠成。

写“成长”故事要有成长点。学生虽然有了读的旁通,但要迁移成自己要找到的对应写作的材料,限于学生积累和再现水平与梳理能力,仍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反复呈现过程。而这,也是不少学生仍难于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很为重要的原因。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一教学过渡,从出示情景图入手,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自己曾有过的纷繁的事项中寻找具有“难忘”的“成长”点的故事。的确,“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生活的万花筒”,但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准属于写这个文题的“那枝花”。教学中,教师充分营造思维情境,通过学生相互激发、触动与影响,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积极从感性走向具体,不仅让自己难忘的故事影像渐渐清晰起来,而且也使其内涵变得更为饱满,从而为学生的写构建出厚实的起点与强劲的动力。

二、着眼会写,读写结合,促进迁移

学生解决了写什么,但并不等于就能写出要写的故事,表达出要写的意愿和要彰显的内涵。这是教学中常出现,又往往被忽视并被简单化了的教学环节,但又是学生能否写出合乎要求作文的关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具体”“抓住细节描写”看起来容易,实质上暗含难度,仍是他们不小的写作门槛,多能说不能写,存在于感性的理解而实质的抽象。所以学生动起笔来,多是大而化之,悬空跳跃,脚难沾地,写不清楚要表达的内容,说不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一实际学情,充分抓住读过的课文不放,以真正发挥“例子”的作用,以促进学生“以一隅而三反”。

“请结合我们这单元读过的课文想想,我们应怎样来写这篇作文呢?”学生一听,读写结合意识马上又被唤醒,一个学生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例,说出了如何将故事写清楚所要借用的方法,另一个学生从作文如何写具体说到相关典型范例,即“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改作文的那部分的记叙”。通过讨论强化,学生进一步明确写具体必须注意抓住人的动作、语言、情态等主要因素来写。从而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形成真知,走进迁移。

三、循序渐进,写评结合,强化会写

四上习作要求以构段为主起步向篇過渡,而这个过渡并非形式上的有开头结尾,能分段分层,而重在要求学生能够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更合理有序地安排写作思路、层次与重点,并用准材料、选优内容,让表意的内在关联渐进紧密、连贯,中心意思更明确,结构更完整,并在具体清楚的表达上更见质量。本次作文围绕“成长”选材作文,重在把故事过程写具体、清楚和意思写突出,这看起来似乎较为简单,但要达到要求和目标,对学生来说,仍有难度。有了题目,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完整而有层次地安排材料并形成文字,还有一个围绕“成长”这一主线,把材料梳理成线索、思路,再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重要过程。这里学生会遇到一个具体写什么、怎么写、如何围绕中心有序写的重要问题。这一环节教学是不可被忽视和漏掉的。

为此,教师再一次为学生搭起梯子。先让学生同桌合作讲,再全班分享讲,并在分享中要求学生扣住本次作文要求听与评,彰显出很强的针对性,从而为学生理顺“写什么”“如何写”提供了重要帮助,收到了很好的“查缺补漏”效果。至此,教师提出“同学们,你们会写自己成长的故事了吗?”学生便变得胸有成竹,并跃跃欲试。接着,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动笔时间,并强调先打好草稿。在这里,教师并不是让学生打好草稿就誊写在本子上算了,再去按本子批改,而是再一次对学生所打的草稿分层进行了集体点评。略评开头,细评重点,再照应尾段。特别对如何在写具体的基础上,针对凸显“成长”过程的描写,学生重点的讨论与评点很接地气。比如一生对《吃夹心饼干》重点描写的见解就很精彩:“她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特别是对吃饼干的一系列动作写得特别细致。如‘掰开、啃、吐、挤、合、咬等,还写了声音和对话。让人在读中能身临其境!”学生这种经历了动笔体验后的、现场感特别强的且已处于一种对比情境之中的点评,对他们学习如何写能产生至关重要的教学意义,特别在对于强化学生体会如何思、如何写、写好重点、突出中心,及从写会到会写具有重要意义。“评”在这里不只是为评而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改”,这一过程不仅强化学生明确“改什么”,还要明确“怎样改”,更明确“为什么改”,从而将“会改作文”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思想在这里做了积极渗透,也与本单元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进行了很好的照应。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师抓住了教学中最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作文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了细致、深入、有针对性且见效明显的指导,读写结合、写评结合、评改结合,给足了学生主动成长的条件,在引爆学生自我推动中,把握住写人记事规律,积极突破不是关键的关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的成长,从而写出了充分彰显自己成长的作文。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