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今企业“工匠精神”的意义与培育

2018-11-29熊玲王珊王冬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精神

熊玲 王珊 王冬

摘 要: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首次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三五”纲要》也提出,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在中华灿烂的历史文明中有着深厚而悠久的文化底蕴,《考工记》里有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以作也。”如历史传说中的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等文明创造始祖和历代能工巧匠都被给予了高度评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指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工匠群体。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世界各地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在人们的思维上常常只是把质量当作产品的一个要素而非全部。这样就会导致许多企业把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对立起来,致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心浮气躁的状态,万事都追求“短、平、快”,投机心态浓厚,忽略了认真打磨产品、服务和品牌的工匠精神。

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倒逼制造业品质提升的压力在各行各业逐渐凸显出来。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被世界各国重新认知: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各国都在力求以实业立国。同时,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首次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三五”纲要》也提出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对于企业而言,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培养适应“中国制造”所需要的“大国工匠”的任务,需要具备勇挑重担的信心和魄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一、企业中“工匠精神”的误读

(一)对于“工匠精神”时代性的誤读

在工业时代,随着现代化机器设备的入驻,很多传统手工作业被取代,特别是21世纪以后,自动化、机器人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里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随之而来的是员工个人的工匠意识慢慢淡薄了。但是,机器大工业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工劳动,从事手工劳动的匠人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手工劳动进入机器工业体系,成为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环节。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日益表现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新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手工劳动的某些特点,并为“工匠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工匠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工匠精神”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

(二)对工匠群体价值性的误读

过去人们常认为工匠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对体力劳动者地位存在偏见,最突出的是认为脑力劳动者的价值要比从事体力劳动的工匠更高,工匠们的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然而现代社会,一方面传统的手工技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代世界能够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形态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并将工匠的手艺文化推向了人类文明传承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劳动精神,它体现了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对于纠正当前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倡导工匠精神,有利于克服投机心态,消除浮躁心理,形成理性、平和、稳定的良好社会心态。

(三)对工匠能力素质构成的误读

当前产业结构面临升级,我们提出要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才发现我们最缺乏的是具有基本职业伦理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李克强总理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工匠精神”时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以前工厂里都是师傅带徒弟,只要徒弟虚心学习,就能和师傅做的一样好。但是若要改革创新,单靠技艺的传承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再联系到实践中进行钻研。那么这样的工匠绝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工匠精神”需要用脑,更需要用心。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指出,“匠艺活动只能在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技能中找到。技能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发现问题。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加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匠艺的伦理问题正是出现在这种熟练的境界。”

二、企业“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奠定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

探究全球超过百年历史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传承了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制造普通商品和创造高科技产品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对制造业的放弃会打破技术演进的经验链条,今天放弃了商品制造,明天就会被锁在新型行业的大门外。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失去发展能力,企业亦如是。“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在这个全球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中,“工匠精神”是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的需求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高质量的产品都是 “人”制造出来的,“人”是企业的核心的要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已成为重塑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的需求。

三、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完善“工匠精神”的企业载体

一种精神,必然要承载于一个载体才能持续发展。企业中“工匠精神”的载体就是我们所有的员工所形成的职业共同体。

完善“工匠精神”的企业载体,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企业制度,对载体形成支撑,注重利于匠人成长和匠心培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为培养“工匠精神”创造条件。例如,将企业内的员工分为不同的专业类别,每个专业类别的员工都有各自的成长通道,重视基层一线员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利益和福利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培养。首先,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自我革命、从浮躁和焦虑中沉淀下来,更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业务领域,践行“工匠精神”。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时刻关注他们职业生涯的成长。

(二)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

企业对体力劳动职业实行价值赋予,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共识,建立统一的职业价值伦理体系;要深入贯彻职业平等的观念意识,积极倡导一线员工的劳动价值意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目标、企业管理之中。要打造优秀的年轻工匠和技艺大师,给予他们光荣的称号,积极树立企业典型,让那些能够催人奋进、激发热情的事迹更多地感召工匠们勤奋工作。

(三)建立容错改进良性循环机制

青年员工是企业未来的希望和寄托,他们大多数都有一颗锐意进取的心,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挑战,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也会犯错误。作为企业来讲,我们要正确评价年轻人的失误,只要是敢想敢做,愿意为企业发展出力的人,我们就要用自己宽广的胸怀替他们担当,平心静气地给他们指出错误,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正确引导他们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契合,唯有如此,鼓励青年员工勤奋钻研,精益求精,才能培育出更多的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工匠。

参考文献:

[1]刘立红.当前我国工匠精神淡化的基本原因及培育途徑[J].中国经贸导刊,2017(29).

[2]刘立红.实现“制造强省”必须培育工匠精神[J].中国经贸导刊,2017(23).

[3]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匠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加)瓦科拉夫·斯米尔著.李凤海,刘寅龙译.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美)亚力克·福奇著.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2014.

[6]张道一注译.考工记注译[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