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作文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2018-11-29杜恒
杜恒
内容摘要:乡土作文是乡土文化的一种认知、表达与传播方式,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和审美性。引导学生写乡土作文不仅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乡土作文 内涵 教学意义
一.乡土作文的内涵
乡土作文教学是指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并反映乡土文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俗地讲,就是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反映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学生们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二.乡土作文的特征
1.文化性。乡土作文是乡土文化的一种认知、表达与传播方式,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乡土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升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学生作文的宝贵资源。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比如学生写乡村住宅的变化,从窑洞到土木房,就是写乡村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演变过程,每一种住宅不仅是一种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且是当时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比如学生写春节年夜饭,有的地方的年夜饭吃荤或素的长面条,其含义是用面条之“长”拴住自己的“魂”,有的地方以吃饺子的方式庆贺“团圆”,吃也不仅仅是生存方式,同样也浸透这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作文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它蕴涵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朴而又不乏温情的生存姿态。
2.审美性。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乡土作文的纯真,会让人返璞归真。乡土作文不仅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去体验,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乡土作文,不仅带着自然的清新,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鲁讯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神奇的故事、无穷的乐趣,阅读这些乡土文章,我们就会感受儿童对乡土的向往及乡土给予儿童的快乐,这就是乡土作文的审美性。
三.乡土作文的教学意义
1.写乡土作文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乡村教育的最大误区,在于我们没有想尽办法引导孩子们热爱乡土。我们在对1600名城乡四、五、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小学生对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教育、特产民情,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就是了解到的一些内容也是支离破碎、比较肤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中指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这充分说明,近来利用乡土作文促进学校教育研究已经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
2.写乡土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说乡村的故事、写乡村的生活渐渐成了一种被遗忘、被忽视的写作方式;乡村的作文课堂成了批量生产毫无生命意识的作文“工厂”;各式各样的“模板”成了把乡村人变成“城市人”的捷径……这样,离乡村孩子最近的乡村,却渐渐淡了,悄悄远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教学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学生只有写乡土作文,才能有效落实这些理念。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在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把乡土资源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能使作文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学生只有写乡土作文,才能如让“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培养乡村孩子回归乡村的经验能力,能使他们“修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收集乡村的点点滴滴,重拾一颗对乡村生活敏感的心;能帮助他们拨开眼前迷雾,还原乡村生活,还原那里的人和事,还原那里的一草一木;让他们以个性化的语言书写属于他们的游戏、歌谣,以及他们熟悉的花草树木……从文字到思想,鄉村作文要根植于乡村,又要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活的人文价值,这才是它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