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杂剧《梧桐雨》《西厢记》对唐诗宋词的化用

2018-11-29刘存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化用西厢记唐诗宋词

内容摘要:《梧桐雨》和《西厢记》,意境深邃,诗味醇厚,一向被誉为诗剧。两剧文辞华美的主要原因除了白朴、王实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之外,另一大主要原因是作家通过精心炼句,巧妙地将唐诗宋词化用于剧作。化用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截取或增添、仿用、意境借用或反用其意等。

关键词:《梧桐雨》 《西厢记》 唐诗宋词 化用

诗歌是传统的雅文学,杂剧是元代新兴的俗文学,雅俗不同文体,并非各自叙述、互不关联。如《西厢记》“花间美人”式的语言风格、《梧桐雨》的典雅华丽就是巧妙融合雅俗文学于一体,在剧中恰当移植化用诗词名句、融化佳构意境进行创作的典型代表。又如前人通过诗歌或诗人风格点评戏剧特色:“《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琵琶》主名理伦教,少陵之作也。”(胡应麟《庄岳委谈》)“以唐诗喻之,则汉卿似白乐天,仁甫似刘梦得,东篱似李义山,德辉似温飞卿,而大用则似韩昌黎。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苏东坡,东篱似欧阳永叔,德辉似秦少游,大用似张子野。虽地位不必同,而品格则略相似也。”[1]91但整体来说,学界对雅俗文体的关联交融现象的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即以白朴的《梧桐雨》、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例,来探讨雅俗不同文体的互融关联现象。

《梧桐雨》《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优秀代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之冠冕。”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其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不凡。而《西厢记》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是无可挑剔的,无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景物描写还是语言构造上来说都堪称一流。正如贾仲明在《录鬼簿》[凌波仙]中言:“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2]89两剧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而这一切除得益于白朴、王实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外,另一主要原因是两人对诗词化用的娴熟。

一.《梧桐雨》中的诗词化用

《梧桐雨》全剧共一本四折一楔子,通过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凄惨宛转的爱情故事,揭示出唐朝政治的衰落和人世沧桑的剧变。剧情由乞巧盟誓、霓裳歌舞、马嵬兵变和西宫悲怀四个部分组成。

题目“梧桐雨”三字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每折之中的化用也随处可见。如第一折五处:“珊瑚枕上两意足,翡翠帘前百媚生”化用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憶王孙】“银烛秋光冷画屏”直接取自杜牧《秋夕》。“露下天高夜气清”取自杜甫诗歌《夜》:“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3](卷230-41)。【忆王孙】“消遣此时此夜景,有禾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化用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而“枕边忽听晓鸡鸣”则化用欧阳修《鹊桥仙》中“云屏未卷,仙鸡催晓”一句。

第二折中如:“酒注嫩鹅黄,茶点鹧鸪斑”是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炉烟凝麝气,酒色注鹅黄”一句的化用。“烽火报平安”引用了杜甫《夕烽》中“烽火来不近,每日报平安”[3](卷225-67)。【普天乐】“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化用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名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第三折五处:如“天颜喜怒得先闻”化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天颜有喜近臣知”,“隐隐天涯,剩水残山”化用杜甫《游何将军山林》的“剩水沧州破,残山碣石开”,“秦川远树雾昏花”化用杜牧《华清宫》之名句“眉峰横惨淡,秦树远微茫”。“羽扇纶巾笑谈间,破强虏三十万”则化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句。【太清歌】“想他魂断天涯,作几缕儿彩霞”化用了韦庄《伤灼灼》的“断魂飞作碧天霞”。

第四折四处。“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化用《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及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五)中的“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3](卷365-12)。【倘秀才】“这一阵阵打梧桐叶凋”“枉着银床紧围绕”化用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3](卷171-1)一句。“枕冷衾寒,烛灭香消”化用朱淑真《浣溪沙》“衾寒枕冷夜香消”。【三煞】“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化用《长恨歌》之名句。

白朴在《梧桐雨》中对唐诗宋词的化用主要有直接引用、省字、仿用和意境化用等。

1.直接引用

如第一折中【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有禾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直接引用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第二折中【醉春风】“(外扮使臣上,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官四川道差来使臣。因贵妃娘好啖鲜荔枝,遵奉诏旨,特来进鲜……”上场直接引用杜牧的《华清宫绝句》,起到了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对原诗截取或仿用

采用原诗句部分内容,或截取或仿用,这种方式在《梧桐雨》中较为普遍,而这种形式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引诗与剧情的融合。

如第二折中“烽火报平安”截取了杜甫《夕烽》“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第三折中“剩水残山”截取杜甫《游何将军山林》“剩水沧州破,残山碣石开”句,来形容山河残破的萧瑟荒凉之景象等等。

仿用的例子如第一折中【仙吕】“翡翠帘前百媚生”是《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仿用。第三折中【蔓菁菜】“羽扇纶巾笑谈间,破强虏三十万”仿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鸳鸯煞】“黄埃散漫悲风飒,碧云暗淡斜阳下。”是《长恨歌》中“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的仿用。第四折中“见芙蓉怀媚脸”是《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一句的仿用。【三煞】“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一句也是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之名句。

3.意境借用

“意境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4]54意境美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元杂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更不例外。借用诗词意境是《梧桐雨》的一大特点。

如第一折:【仙吕】(八声甘州)夜同寝,昼同行,恰似鸾凤和鸣。【醉中天】靠着这招彩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影,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赚煞尾】……月澄澄银河无声,说尽千秋万古情。咱各办着志诚,你道谁为显证,有今夜度天河相见女牛星。

这几处唱词所营造的意境来源于《长恨歌》中的“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句,将李杨二人的恩爱缱绻写得缠绵悱恻、细腻传情。

另如第四折【蛮姑儿】中:“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及【黄钟煞】“雨更多,泪不少,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所营造的凄凉孤寂的秋思意境相似。

二.《西厢记》中诗词的化用

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之所以历来受到读者评家的高度赞誉,也和其剧作化用诗词有关。朱权评:“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5]23-24郭沫若也曾经评价《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6]161。王实甫《西厢记》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文辞华丽”,这种语言特点也成为了历代学者称其为“花间美人”的重要依据,《西厢记》成功的一大原因也和其对诗词的化用密不可分。

1.局部化用,反用其意

《西厢记》以传统诗词入曲时,较少直接引用,多局部化用,或反用其意,如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云:“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7]121本词写男女主人公相思之深及重逢后的喜悦。王实甫却反用其意,让莺莺说:“可教我‘翠袖殷勤捧玉钟”加上“可教我”三字,意趣便大不相同,着重表现莺莺对老夫人在“赖婚”宴上让她以“兄妹之礼”为张生劝酒的不满。

2.全部化用,“颠三倒四”

也有一些是全部化用诗词而来,但“颠三倒四”,让人耳目一新。如第三本第四折[圣药王]一曲:“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8]122几乎全部化用了苏轼《春夜》一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9]563王实甫只把句子的顺序颠倒一下,又去掉了“歌舞楼台声细细”一句,但整体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化用了几乎全部苏诗形容春宵美好的诗句,我们却看不到一点儿苏诗的原意,正所谓“看似苏诗,实非苏诗”。王实甫擅于对诗词意境语言的吸收融化,《西厢记》的每一折戏都可以称得上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如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写崔莺莺在花园夜间烧香,按照金圣叹的说法,此处写的是“月下美人”,风格清丽,幽香沁人。此“境”为静夜之境。如作者在[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一句唱词中,择取“玉宇”“月色”“银河”“花阴”这些优美的清冷淡雅景物,编织成曲,构成一幅清雅的月夜图。《西厢记》语言秾丽,满篇是“花娇月媚”文字(张竹坡语)。它之所以“天下夺魁”,其重要原因也正是得益于对传统诗词的化用。

综上,《梧桐雨》《西厢记》剧作中,或直接引用诗词,或对诗词进行截取增添,或仿用,或者化用诗词意境,或反用其意等方式,从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借原诗的主题或意蕴为戏曲服务,营造了《梧桐雨》凄清感伤的意境及《西厢记》华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使雅文学和俗文学得以巧妙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國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钟嗣成.录鬼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3]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明)朱权著、姚品文点校:《太和正音谱笺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王实甫:《西厢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宋)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第11册)[M].成都:巴蜀书社,2011.

(作者介绍:刘存杰,南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教师,戏曲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艺术及戏曲文化)

猜你喜欢

化用西厢记唐诗宋词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