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2018-11-29孙睿
孙睿
内容摘要: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的有机融合,既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个性、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意阅读于独特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策略
一.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内容
任何人閱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我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二.个性化地感知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表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范例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跃的,基础教育不能忘记基础,基础教育要坚守基础,夯实基础。语言的个性化感悟重在语感的培养。培养语言能力,“实践”是第一的。要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不同的语言实践内容和方式优化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健康、美好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以优质的实践效果和价值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具体到问题式教学中,就是要设计好运用的“问题”,让语言训练的内容体现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与灵活,让语言训练的方式增强语境,使学生如临语言交际的实际,调动其对语言运用的探究,促进其思维的多样与敏捷,充分发挥其语言能力,还要让语言的运用评价符合个性差异的实际,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其自主发挥,专心于富有个性地运用语言。
三.个性化地提出语文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人的意识活动,它必须借助语言对反映客观事物和关系的概念进行分类、概括和推理,否则,思维就无法进行。同时,思维活动的结果,也必须借助语言手段才能表达出来,否则,交际无法进行。所以,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维的结果,语言就是一片空白,就会失去交际的功能,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可见,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具有同一性。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刘家寨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