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的“精”与“活”
2018-11-29吴光辉
吴光辉
内容摘要:在复习课中,我常常以生活中的化学、最新科技成就、化学谜语、化学(家)故事,或者化学歌曲等等新奇的内容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以达到复习课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 复习课 “精”与“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课堂,考验的是为师者的智慧、能力和用心程度,而这些,都体现在精心备课上。九年级化学一般要在四月中旬才能结束新课,留给老师和学生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再像上新课那样面面俱到。只有做到“精”和“活”,才能让化学复习课充满生机,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炒现饭”式的复习课往往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效率。新颖的导入、新颖的教法、新颖的习题,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刺激,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收获。
1.新颖的导入是高效复习课的“兴奋剂”。在复习课中,我常常以生活中的化学、最新科技成就、化学谜语、化学(家)故事,或者化学歌曲等等新奇的内容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比如:复习《酸碱盐》时,我就用化学版的《青花瓷》这首歌来导入,并鼓励学生跟唱;复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我就搬一辆童车进教室,让学生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认识金属材料,掌握金属的锈蚀原理,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意义;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我就播放《走进微观世界》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穿梭畅游。短短的3分钟,足以让全体学生群情激荡,兴趣盎然。
2.新颖的教法是高效复习课的“发动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复习课提供充足的动力,加快课堂节奏,提升课堂效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比如:在复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或学生,老师就应该在快速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之后,采用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练习法,引导学生整理金属的性质,并梳理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对比金属材料与合成材料、金属资源的保护与白色污染的防治,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新颖的习题是高效复习课的“助推器”。题海战术的效果暂且不谈,但它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师生宝贵的时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可怕的是,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磨掉了教师的热情、学生的兴趣,也使得课堂效率低下。“这道题都讲5遍了,学生还是错了一大堆。”这是老师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重复训练,没有新意,导致学生不愿学,听不进。复习课上,老师一定要精选习题,以练代讲,以练促讲,既巩固旧知,又促进融合,既突出重点,又强化运用,提升技能。习题的选择,一是要有情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二是要关注考点、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三是要加强知识的融合,构建知识网络;四是题目设计要有梯度,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让后进生有信心,中等生有希望,优等生有发展。
二.“活化”课堂显神通
复习课上,老师要对知识进行加工、转化,把课本的内容变成学生易接受、理解的内容,切入一点,带出一串,连成一片,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就把复习课上“活”了。
1.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捡起因时间推移而遗忘的知识,更重要的,则是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前后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知识网络图,从而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活化”处理。比如:在复习《溶液》时,老师就可以延展到洁净的空气、合金,拓展溶液的边界,还可以将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整合进来,丰富溶液的内涵,增进学生对溶液,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复习课容量大,知识跨越度大,板书量、训练量都很大,仅仅“一根粉笔一张嘴”的常规教法很难实现高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减轻教师负担,增进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配合使用导学案、教辅资料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实验,而且,实验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难点。在复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实验,对于重点实验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实验,要再次演示,或者分组实验,甚至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开展专题探究。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仪器的认识和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又能丰富课堂形式,让原本枯燥的复习课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灵活使用多種落实措施。复习课重在落实,美在高效。初中化学物质性质多,基本概念多,化学用语多,而且内在联系少,加之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面对庞杂的知识,只有灵活运用多种落实措施,才能保证课堂高效。除了坚持课前三分钟听写、课后五分钟检测外,教师还要灵活运用齐读、齐答、点答、背诵、课堂练习、典例精析、学生板演等多种措施,强化知识的落实,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复习课“活”起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三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