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彼此:中日关系中的“心态学”
2018-11-29朱建荣
朱建荣
直觀了解日本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中日关系受各自心理、心态的制约不可谓不大。
19世纪末以前,囿于东海一隅的日本几乎进不了中国的视野。甲午战争一仗,如同一场事先预测大个子必胜的拳击比赛,结果却被小个子翻盘。从此,中国对日本格外在意,一边通过学习日本来富国强兵,一边又因为“21条”、14年抗战等而经受了丧权辱国、国土沦陷、民众牺牲的钻心之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对日政策,基本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对有实力并有潜在野心再度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保持高度警惕;二是承认日本经济、科学技术领先于中国,需要吸取有益经验。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重视对日交往,但同时又保持谨慎。
随着近几十年中日关系格局的巨变和交流多元化,中国人的对日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围绕如何看待日本仍不断发生争论。2003年前后就曾有过一场围绕“对日新思维”的论战,近几年学者之间就如何看待日本依然不时碰撞出火花。例如,有的人认为日本不肯谢罪反省,意味着还想走老路,而有的人则认为更应重视战后日本的变化,以及中日之间国力对比已发生的根本性改变。
在改革开放前,因为了解渠道有限,中国民众对日本主要存在一种比较矛盾的心态,主流心态是偏向警惕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再看今天,以GDP为主要依据,中国国力已是日本的2.5倍,对日心态为何还是普遍存在一种隔阂?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日观在进一步变化过程中。近几年中国去日本旅游的人数直线上升;在自媒体和微信等大众交流平台上,肯定日本长处甚至拔高日本的呼声时而占上风。发表在中国社科院刊物上的一项问卷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对外交往、出游人数较多的地区,其对日观形成的依据,普遍由以前的主要基于历史印象转变为主要根据对当今日本的直观了解。这是一个有益的趋势,但毕竟对日本有亲身感受的中国人还是少数。
日本的“沉降岛国心态”
关于日本社会的对华“群体心理”,我把它称为“沉降岛国心态”。其中的关键词为:
一、“沉降”。这是指日本社会一边缅怀曾有过的“辉煌”,但由于少子及高龄化等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面对中国等新兴大国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对现实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明知潮流已变又不愿放下架子的心态。这种“沉降”还有日本特定的背景,即过去的一度辉煌建立在欺负邻国的基础上,嘴上不肯认错,但内心十分害怕对方“以牙还牙”。
二、“岛国”心态。隔着大海,对世界大势及其不断变化的理解与适应总是慢一拍,又总担心自己被“越顶”、被拉下。因为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形成偏向于从坏处着想,容易悲观绝望的思维定式,经常凭空想象乃至炮制、夸大某种外来“威胁”,心底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缺乏症”。但在实际中,又会通过美化本国历史、拔高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甚至相信自编自演的“神话”而一时趾高气扬、自命不凡,可一旦碰壁,又往往会自怨自艾,最后适应现实。
日本人自己也对此多有评点,日语中就有“岛国根性”一词,是指长期居住在缺乏与他国交流的岛国国民心态,视野狭窄、闭塞、小肚鸡肠。服装、发型乃至言论都求趋同,缺乏包容性和通融,但又爱听来自外面的称赞和好话。对外部世界怀有强烈的憧憬,一旦认准“先进”,会学得比别人更认真;因为缺乏直接接触,对外界的认识容易概念化、流于想象;认为对方好就只看好的,不看缺点,反之亦走极端。“岛国根性”一词也有日本人用来自嘲:近代以来在欧美面前自惭形秽,对亚洲邻国则自以为高人一头,是一种“卑劣的国民性”;还认为日本人把个人依附于国家,国势强盛时个人也傲慢起来,国家衰落,个人也丧失自信。
调整心态已是时候
了解中日两国各自对外心态的特点后,回过头来看两国之间的相互认知,就会发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可以作出别样的解释。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从上到下说起中国存在的问题就来劲,看到中国一时遭遇挫折就幸灾乐祸,媒体上充斥着两个极端:“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美国舆论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每年公布对世界各国的形象调查,最近五年,在所有调查对象国里,日本对华亲近感指数一直不高。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对华心态尚未走出死胡同,是日本对华亲近感指数一直不高的一大原因。日本社会大都不愿从自身问题去找衰落的原因,而认定是中国将其从当了上百年的“亚洲老大”地位上踢落下来。偏偏中国网络上不时传出一些不理智的声音,流露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耿耿于怀,这种言论被日本媒体放大后反复渲染,使得更多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难以建立。只要这样的相持持续,上述基于各自心态的非理性对立情绪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
不过,我觉得日本最终还是会跟着世界大潮流走的。中国创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外交出手不凡,以及一年700万游客到日本扫货,这些动向都在冲击着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传统认知。日本经济想要走出困境,还是要多与中国合作,日本媒体上也开始出现诸如“仅靠抱美国大腿不行了”这样的言论。
我想,目前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如果能更进一步调整过于受历史记忆影响的对日心态,抓住对日关系主动权,对于要不断适应的全球新形势来说,会相对容易一些。中国国力超越日本,不再是目标而已经是现实,下一个目标应该以引领全球的心态和心胸去把握对日关系。
(摘自《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