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家曾住端王府

2018-11-29陈曾京

北京纪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土山王府大门

陈曾京

1953年,我出生在北京端王府。

端王府是哪儿?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平安里西大街41号,东门是中纪委,西门是中国儿童中心,人称“官园”。

端王府的主人是清朝光绪年间端郡王载漪,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義和团”首领之一,也是清朝宫廷内少有的支持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大臣,载漪被“赐刎”,充分体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的腐败行径,历史的巧合也聚焦于此,端王府已成为我党反腐的主要机关。

在我的记忆里,端王府是个挺美的地方。它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是不让人随便进去的,据后来的回忆文章说,那是因为当时曾是江青居住的别墅,就是现在的“中国儿童中心”。

那时我回家进出都走东大门。那是个很气派的红漆大门,大门上有不少金色的铜钉。门前有两个大石狮子,我总喜欢摸摸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端王府朝南的一面是一堵红墙绿瓦的围墙。

走进大门,是两排蔽日参天的大树。向右拐,是一座土山。土山分两部分,一个向北延伸,在北头山上有座亭子。两部分土山中间有一座汉白玉的拱形石桥,但这个小石桥上只能一人通过,行人都从这座小桥下走过。另一部分土山向东延伸,山体较大,山顶上有座石碑,石碑上刻有文字,写的什么,当时怎么也看不明白,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端王府历史的记载。

紧靠土山的东北边有两座毗邻的教堂,尖房顶,红砖墙,彩色玻璃,华丽的地砖。建筑保存得很好,不知何时所造,它也是“端王府幼儿园”的所在地,我就是在这儿上的幼儿园,至今仍保留着当时大一班的成绩报告单。这个幼儿园可能就是现在中国儿童中心内的“官园幼儿园”。

傍晚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站在东南部分的土山顶上,观看马路对过小学的少先队活动。队旗飘飘,号鼓嘹亮,每到此刻,观看的小伙伴们都很激动,这个小学就是现在的“官园小学”。

教堂的东北墙有一个边门,平时是不开的,我常趴在铁门上,观看少先队员列队从门外走过,他们唱着歌,满脸的幸福,令我羡慕。

教堂的北边有个操场,地质学院的大学生和科学院的年轻人常在操场上打球。

紧靠操场的是一栋东西南北向的连体欧式的两层大楼,形成英文字母L形,东西段为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管理局的所在地,南北段为地质学院。当时我母亲就在科学院管理局当会记。

南北段的地质学院大门朝西,门前也有两个大石狮子,由于无人看守,它成了我们和小伙伴们经常攀爬嬉戏的地方,也是大人们在此留影的好地方。

每次回家的路都是从东西段的中门穿过,走出大楼是一个大树林,茂盛的海棠树林长在两条东西向的长廊之间,长廊上常放有科学研究院的地理沙盘。夏日常偷吃酸涩的海棠果。

长廊的东头有两栋两层楼高的大平房,都是南北向,门朝东西相对,房内全是红木家具,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端郡王载漪的卧室。想来不知房内居住几家,有位学美术的“铁柱”大专家就在于此。“铁柱”光头,身体强壮,可他专画猫,甚是传神。

大平房北边有条东西向的小道,只有4米宽,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端王府夹道”吧!我家住两间房,青砖灰瓦,白纸吊顶,常有耗子在吊顶上开“运动会”。地面是5厘米见方的凹凸形水泥地,这种地面自离开北京就再也没见过。

但这样的小平房并不是一个朝向的,延伸到西头,就与一长溜南北向门朝东的小平房相连,这里住的大多是科学院的职工,但也有其他单位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上甘岭》里的主要演员刘磊家就住在这排房子的北头。另有一间房门是朝西的,家里铺着地毯,主人都是外国人,听大人说他们是外国专家,子女也很友好,一个叫“芤比”的小男孩儿跟我大哥成了好朋友。

家门口有个小院儿,就在海棠树林的北边,小院儿里长着奇花异草,东西两边排列着圆形的石桌,每个石桌下都放有四个鼓形的石凳,但石凳是东倒西歪的,我曾使劲想把它们扶起来,可力气太小搬不动。大哥斥责我别动那些石凳子,不吉利,死过人的,他说的“死人”就是端郡王载漪一家。

我的小学一年级是在小乘巷小学上的,它位于端王府的东北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大四合院,现在是老师们的宿舍楼了。

1961年,我们全家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回到祖籍江苏南通。2005年,我曾故地重游,但这里已成了中纪委了。传达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清代时的老建筑全没了,只剩下那片海棠树了。

算起来,离开端王府已经54年了,虽然我在那儿只生活了8年,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值得怀念的。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土山王府大门
轻叩诗歌大门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故乡的土山
论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开发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
略论明朝代王府的犯罪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
从《闲窗录梦》看清惇王府之属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