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29张强
张 强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226100)
积极心理是做好事情的前提.作为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提升素质是他们这一阶段必须做好的事情.但是,接受知识是宽泛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求实.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是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技能培训.学生对知识的求实不可能是消极的接纳,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吸收,是在激情四射的气氛中潜移默化.
一、积极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
没有质疑就没有学习动力,唯有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才能让知识从认知转换为内化.例如,在学习了必修一之后,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是本册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能够质疑呢?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
例1 在常温下,某学生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在BaCl2溶液通入足量的NO2,未见沉淀生成,再通入X气体,有白色沉淀,则通入的X气体可能是什么呢?
图1
[创设目的]题干给出X是气体就是一个质疑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思考学习过众多的气体,并通过性质进行分类.学生自然提出了质疑,如何去选择恰当的角度对气体的分类?因为气体性质分类是多角度的,必须让学生思考到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HNO3具有氧化性,因此用气体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分类,比如,常见的氧化性气体有Cl2、O2等;还原性气体有H2、CO、NH3、SO2等.HNO3具有酸性,可以按照气体的酸碱性分类,比如,常见的酸性气体有Cl2、CO2、SO2等,碱性气体有NH3;中性气体有H2、CO等.通过质疑的探究过程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再一次“过滤”,再一次“筛选”,精力集中了,感情投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让学生敢于进行课堂质疑,就是以生为本,就是将接受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去分析.
二、积极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释疑
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为老师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述作铺垫的,而是催生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进程.例如在学习氮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知识,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如图2所示的工业上生产NH4NO3的流程:
图2
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比如说:
质疑(1):上述流程中在NH3催化氧化为NO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质疑(2):查阅资料可知NH4NO3在230°C以上时,同时有弱光分解,产生的物质不污染环境,这一个化学方程式又该如何写呢?
质疑(2):某学生在实验室用图3装置模拟了上述流程.将红热的铂丝插入锥形瓶中,从铂丝处向上依次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图3
[创设目的]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抓住氨气的重要性质,能够写出最基本的化学方程式.问题(2)则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在氮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对环境友好的是什么,写信息中的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问题(3)则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也许是对反应原理的进一步诠释,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围观的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没有释疑的过程就没有知识巩固和积累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就空洞而不到位.
三、积极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归纳解疑
释疑是一个找出解疑的途径的过程,而解疑就具有对实施方法的归纳过程,是对释疑的深化和拓展.例如,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可以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这样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解疑归纳.
例3 为探究NO、SO2具有还原性,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4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气密性已经检验完毕):
图4
问题(1):30% H2SO4的密度为1.22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问题(2):在制取SO2时,请解释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能否使用30% H2SO4?
问题(3):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什么?
问题(4):已知装置D中KMnO4被还原为Mn2+,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创设目的]设置问题(1)旨在让学生重温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关系,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基本计量问题,公式化就是对知识最有效的归纳.问题(2)则夯实了SO2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联想到了还会有哪些气体易溶于水,做一个小小的归纳.问题(3)是洗气瓶的作用问题,有除去杂质气体的、有检验除杂效果的、有检测性质的……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潜移默化.问题(4)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巩固与提升.
学生在课堂是对知识的认知有发展过程,不能简单的认为化学概念清楚了,知识也就明白了,仍需要再大量的问题解疑过程中历练.没有概念解疑的过程,不去进行实践检验,就不可能有知识的积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