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养殖越冬管理措施探析

2018-11-29高建宇

山西水利 2018年9期
关键词:含氧量氧量越冬

高建宇

(柳林县水利局,山西 柳林 033300)

0 引言

柳林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少雨,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472 mm,平均无霜期199 d,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封冻期。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柳林县鱼类养殖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全县养殖水域面积约46.67 hm2,池存量约130万尾,以草鱼、鲤鱼、鲫鱼等温水性鱼类为主,养殖水源多为地表水和山泉水,养殖模式以沟坝粗放型和池塘精养型为主,投喂品以苜蓿、茎叶等青饲料和玉米为主,配合饲料为辅。针对柳林自然地理和养殖现状,为提高养殖鱼类安全越冬能力,防范冬季死鱼现象,应加强鱼类越冬管理。

1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

1.1 水体缺氧,水质恶化

水体冰封后,水与空气接触少,水体中溶解氧低,加上水温低,光照不足,致使水中浮游植物繁殖量少,光合作用产氧量下降,而且,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有机物的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体长时间处于低溶解氧状态,极易出现缺氧,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还有水体冰封后,池塘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甲烷等大量有害气体,加上水体透明度下降,悬浮物增多,水质逐渐恶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1.2 投喂物品质量低,鱼类体质不健壮

投喂营养成分低、过期或发生霉变的不合格饲料,不能满足鱼类的最低生存需要,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量不足,导致鱼类体内营养积蓄不足,自身免疫力下降,体质慢慢变差,直至死亡。

1.3 管理措施粗放、不科学

为了节约成本,提前停食,造成鱼类在越冬中后期消瘦、体质下降;越冬前捕捞或并塘时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容易感染病毒;清扫积雪不及时不彻底,造成冰面透光度差,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低;没有对池塘和水体进行消毒杀菌或消毒杀菌不科学,极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病毒感染。越冬前的这些不当操作,都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2 鱼类安全越冬的技术措施

2.1 做好越冬前的清塘消毒工作

清塘消毒应该在每年封冻前一个月,也就是10月前后进行,可根据池塘面积大小等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必须保证池塘不漏水,冰下水深不低于1m,最好放干水并爆晒一周左右,池底淤泥不超过15cm。干塘消毒可用生石灰按3 000 kg/hm2用水搅拌成浆不等冷却后全池均匀泼洒;带水消毒在放苗前一周晴天进行,用生石灰按3 750 kg/hm2用水搅拌成浆不等冷却后全池均匀泼洒;除用生石灰外,也可用“强氯杀星”按3 000~3 750 g/hm2用水兑成药水全池均匀泼洒。在消毒过程中,生石灰和含氯类消毒剂不能同时使用,含氯类消毒剂是酸性物质,而生石灰是碱性物质,两者一起使用会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减弱消毒效果。

2.2 加强秋季饲养,增强鱼类体质,积蓄鱼类越冬能量

和其他冬眠动物一样,鱼类越冬期间不能摄食,主要靠消耗体能维持生命。因此,越冬前两个月要精养细喂,应当投喂高能量的优质饲料,增强脂肪积累,以积存能量满足越冬需要,在饲料中可适当提高淀粉含量,加入适量的含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植物油,一直投喂到停食为止,让鱼类吃饱吃好,最好别过早停食,停食越晚越有利于鱼类安全越冬,更有利于次年鱼类体质的恢复。

2.3 确保养殖水质,保持鱼类良好生存环境

增加溶氧保持水温,稳定水质,保持良好生存环境,对鱼类安全越冬非常重要。封冻前要“排老注新”,即排出池中1/2~1/3的老水,然后注入新水调节水质,在保持水质适宜肥度的同时,尽可能超过之前水位加到最高水位,以2.0~2.5 m为宜,同时,采取分池、捕捞等办法,减小养殖密度,增加平均溶氧量。对渗漏池塘要定期补水,每10 d注水1次,以保持适当的水位,但切忌大量补水,以免抑制浮游藻类的繁生。补注新水时要注意水质,不宜注入含铁和硫化氢较高的深井水。水面冰封后要坚持每天打冰眼,一般每亩10~15个,雪后要及时扫除冰面积雪,增加冰面透光性,支持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若水域面积大不能全部扫除,可扫成雪趟,以南北走向为好,清扫面积应占总面积的70%以上。

2.4 做好越冬前的杀虫消毒,增强鱼类自身的免疫力

保持越冬期鱼类的体质健康,除停食前的科学喂养、优化水质外,做好杀虫消毒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很重要。要保证鱼类不带病进入越冬期,鱼类一但带病越冬会造成较大伤亡,发生冰下死鱼事故,而且由于温度低难以治愈。为此,可在越冬前的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多保肝和维生素之类的药物,增强鱼类对病虫害的自身抵抗能力。

2.5 随时监测并补充水中溶解氧含量

鱼类越冬期冰下死亡往往是水中缺氧造成的,因此,越冬期应定期测定池塘水中的含氧量,至少每两天检查一次,也可打冰眼通过观察冰眼处水生生物活动情况判断水中溶氧量高低。当溶氧量降到4 mg/L,或者冰眼处聚集较多的水斧虫、水鳖、水蚤等水生生物时,就应当补氧。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并用的补氧方法进行补氧。

2.5.1 注水补氧法

把含氧量较高的水,或经过处理使水中溶氧量增加的水通过冰眼注入越冬池,在提高冰下水的含氧量的同时,又补充增加了越冬池的水量。

2.5.2 增氧机补氧法

增氧机补氧法使用冰下增氧机将空气注入冰下水体,使空气在水中慢慢扩散,从而达到增加水中含氧量的目的。

2.5.3 水循环补氧法

通过一定动力把越冬池中的水提出或搅拌,使之尽可能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加快水的流速,从而提高水的含氧量,然后返流回原池。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源不足或取水不便的池塘。

2.5.4 增氧剂补氧法

泼洒商品增氧剂,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均匀泼洒,可防止低氧和解决缺氧问题。此方法适用于封冻前和解冻期使用,也就是冰水混合或未结冰的水面。

2.5.5 施肥补氧法

水深2 m左右的池塘每亩用氮肥3 kg,过磷酸钙2 kg,把这两种化学肥料混合后装入可渗水且不易破损的无公害袋子中,通过5个左右冰眼均匀分配挂在水下,使混合肥料慢慢溶解,培植繁育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增氧。这种方法适用于在未发生大量浮游动物的情况下。

2.6 创造安静的越冬环境

除补氧等必要的活动外,要防止惊动鱼类。越冬池冰面应禁止人车通行、滑冰娱乐和破冰捕捞,更不能在越冬池附近放炮,条件许可的话,可安装隔音板减小交通、建设等噪音的干扰,以免鱼类受到惊吓四处乱窜,消耗体能,增加耗氧量,利于鱼类安全越冬。

3 结语

霜降过后,柳林县气温明显降低进入封冻期。作为温水性鱼类在冰下水中进入休眠期就基本停止进食。在每年的压塘越冬期间,死鱼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鱼类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所以,鱼类越冬问题是养殖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做好鱼类越冬期管理工作,对确保产品质量、减少鱼类死亡和经济损失、促进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含氧量氧量越冬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残氧量模型的修正方法在比例控制型烧嘴上的应用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浅谈热水锅炉运行含氧量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种新型烟气含氧量闭环动态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除氧器含氧量超标原因分析与调整
新型稳定防漏风测氧优化技术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