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与IFN-γ在尖锐湿疣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2018-11-29胡晓霞
胡晓霞,李 毅,熊 琳
(1.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皮肤性病科,成都 61010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成都 610041)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复发性较高、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表现在生殖器肛门部位[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尖锐湿疣多发病于16~30岁的性活跃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性病中仅次于淋病,居第2位[2-3]。尖锐湿疣的病理特征为表皮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化不全,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扩张,颗粒层、棘层上部出现空泡化细胞。多数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出现肛门及外生殖器疱疹,且有一定的传染性[4]。当前研究发现尖锐湿疣的复发、消退及持续跟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存在密切关系,其中细胞因子发挥显著作用[5]。在尖锐湿疣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出现功能失衡,使得Th1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有些Th2细胞因子出现上调表达的状况[6]。Th1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可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可抑制Th1细胞的功能。IFN-γ又称免疫干扰素,一旦IFN-γ水平明显降低,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增殖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CD4+T细胞亚群细胞,可特征性分泌IL-17,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7]。本文旨在探讨IL-17与IFN-γ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双盲、回顾性及抽样研究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诊治的CA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CA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3个月内曾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调节药剂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全身衰竭、结核、肿瘤、器官移植患者;已经抗病毒治疗或电灼、冷冻等物理治疗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52例;年龄24~56岁,平均(37.55±5.89)岁;病程3~78个月,平均(62.28±26.28)个月;初治60例,复发52例;疣体发生在生殖器60例,肛周32例,会阴及混合感染20例。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均呈阴性。其中男66例,女46例;年龄21~58岁,平均(37.11±6.72)岁。两组对象都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近3个月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处于哺乳期与妊娠期的妇女。本研究得到入选者同意,并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采集所有入选者的静脉血3~5 mL,不要求空腹,全血离心(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0 cm)将血清冻存在-30 ℃冰箱中,分装试管后进行统一编号处理。
1.2.2检测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17与IFN-γ水平,试剂盒均使用法国Immunotech公司生产的IL-17、IFN-γ抗体(批号:1672、1922),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 果
2.1两组对象 IL-17与IFN-γ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血清IL-17与IFN-γ水平比较
2.2观察组患者IL-17与IFN-γ相关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显示,观察组CA患者的IL-17与IFN-γ呈明显负相关(r=-0.452,P=0.003)。以CA患者的IL-17与IFN-γ作为因变量,以患者的临床指标(性别、年龄、病程、初治与复发)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大于或大于3年(赋值:≥3年=1,<3年=0)与复发(赋值:复发=1,初治=0)为影响IL-17与IFN-γ水平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3。
表2 影响CA患者IL-17水平的主要因素
表3 影响CA患者IFN-γ水平的主要因素
3 讨 论
当前有研究显示,造成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原因是机体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CA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IFN-γ是一种因病毒、细菌等干扰素诱导剂经过诱导而产生的具有可溶性、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糖蛋白[8]。IL-18、IL-12可促进T细胞产生IFN-γ,其可由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分泌。IFN-γ能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增强NK细胞活性,从而增强其吞噬与杀伤功能,调节细胞分化。IFN-γ也可增强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Ⅱ类抗原(MHC-Ⅰ、MHC-Ⅱ)表达,增强B细胞增殖与成熟,对抗Th2细胞功能,从而调节细胞免疫,降低肿瘤细胞及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封闭抗体的水平[9]。IL-17是Th17细胞释放的致炎性细胞因子,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并刺激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产生IL-6、IL-8等,从而导致炎症的产生[10]。本研究显示CA患者伴随有血清IL-17水平上升与IFN-γ水平下降。
Th1和Th2细胞的相互平衡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Th1、Th2细胞的失衡有关。CA患者Th1与Th2出现功能失衡,使得Th2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增加,Th1细胞因子表达减少。IFN-γ主要是由Th1细胞分泌,能放大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广泛使各种类型的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11]。IL-17通过各种刺激因子包括细菌和各种炎症因子刺激产生[12]。本研究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显示CA患者的IL-17与IFN-γ呈负相关(r=-0.452,P=0.003)。从机制上分析,IFN-γ可以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抗炎效应,对炎症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效应。有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可以分泌致炎性细胞因子来诱导或调控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网络,达到抗病毒的免疫调节作用[13]。
CA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复发也常见在原发部位的皮肤黏膜。研究发现CA的复发、消退及持续跟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存在密切关系,其中细胞因子发挥明显作用[14]。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A患者的病程大于或等于3年与复发为影响IL-17与IFN-γ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研究发现,复发患者与初治患者比较,前者血清的IL-23水平明显较高,在血清的IL-17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表明复发患者的IL-17/IL-23可能有某种障碍。尤其是CA患者的IL-12与IFN-γ水平明显降低,明显削弱了二者产生的协同作用,降低了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导致病程延长。也有研究表明CA局部组织中免疫活性细胞分泌IFN-γ水平下降或受到抑制,从而使机体清除残留HPV的能力低下,导致CA治疗后复发现象[15]。但IFN-γ、IL-17等细胞因子之间是不是存在互相诱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CA患者伴随IL-17表达升高与IFN-γ表达降低,与患者的病程与复发情况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