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对比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及MR差异分析
2018-11-29苏培燕李斌可
张 慧, 苏培燕, 李斌可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原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居多,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群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帕金森起因是大脑内多巴胺神经元受损所致[1-2]。帕金森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和继发性帕金森病,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种,两者有相似的变现,但是病因不同[3-4]。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多由脑血管病变引起,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运动障碍,典型症状为“磁性足反应”,常伴锥体束征和痴呆。随着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准确鉴别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原发性帕金森病,对早期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和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分析二者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对照组)和50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5.24±4.35)岁,平均发病年龄(62.51±2.41)岁,病程6个月至7年。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70.63±3.82)岁,平均发病年龄(67.34±2.07)岁,病程10个月至6年。2组患者的性别比、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中关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标准;(2)符合2006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6];(3)老年起病。排除标准:(1)反复颅脑外伤;(2)确诊脑炎;(3)起病时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4)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等;(5)合并肿瘤。
1.3方法
1.3.1 资料收集 统计整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1.3.2 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 有无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动作缓慢、步态不稳、偏瘫、言语障碍、上肢连带运动减少、肌张力变化、尿失禁、锥体束征、痴呆。
1.3.3 核磁共振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 HDxt MR检查。采用正交头线圈。自旋回波序列,T1WI(TR 635 ms、TE23.4 ms)、T2WI(TR4 600 ms、TE 110 ms),FLAIR序列(TR960 20 ms、TE117 ms),层间距1.5 mm,层厚5.0 mm。成像参数:TR34.0 ms,TE20.0 ms,矩阵448×448,层间距0,层厚2.0 mm,FOV24 mm,激发角度15°。采用手动体积测量模式测量基底节区,调节图像层厚和视野,基底节各感兴趣区层厚28 mm,视野16 cm×16 cm。选用1~3 cm的笔刷,在水平轴位上移动鼠标勾画出每个感兴趣区的信号区域,在矢状位、冠状位勾画感兴趣区,激活应用功能键,然后将各层感兴趣区体积叠加即为基底节区体积。2组患者均进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观察有无脑萎缩、脑叶损害、脑干损害、小脑损害、基底节区病变、皮层下白质病变。
2 结果
2.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病年龄>60岁者有35例,对照组有17例,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脑卒中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3、19、28、24、19例,对照组分别为17、10、12、8、7例,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2组患者临床表现的比较肌强直、言语障碍、尿失禁在2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走困难(36%)、步态不稳(30%)、偏瘫(40%)、球麻痹(20%)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9%、1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静止性震颤(68%)、上肢连带运动减少(62%)发生率高于观察组(2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表现的比较[n(%)]
2.32组患者形态比较观察组患者病理征阳性、腱反射增强或亢进、折刀样增高、铅管样增高、下肢肌张力增高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齿轮样增高、上肢肌张力增高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2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比较在核磁共振扫描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壳核低信号、小脑萎缩、基底节区病变等。观察组患者出现脑萎缩、皮层下白质病变、脑叶损害、脑干损害、小脑损害、基底节区病变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图1。
表3 2组患者形态方面比较/n
表4 2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比较[n(%)]
原发性帕金森患者MR表现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MR表现
3 讨论
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本文研究中,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年龄>60岁者有35例,对照组有17例,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年龄高于原发性帕金森病,高龄人群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发病群体,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血管性因素是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脑卒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仅有8例。正常人大脑内的多巴胺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纹状体的功能下降,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容易导致皮质下缺血性病变,因此更容易发生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7-8]。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要具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必须具有运动迟缓,并具有下列症状之一: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不稳。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偏瘫、球麻痹为主,对照组患者则多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上肢连带运动减少,观察组病理征阳性、腱反射增强或亢进、折刀样增高、铅管样增高、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病例数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看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主要累及下肢,上肢一般正常,行走时上肢摆动无异常,初期表现为行走不稳、起步困难,晚期表现为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自主站立。一旦能够行走后,就与正常人接近,但停止行走后就会再次出现迈步困难、双足无力,此症状称为“磁性足反应”。而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不同,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在行走时上肢连带运动减少,起步困难、步行慢、前冲步态、步距小,行走时起步困难,但一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即时停步或转弯,此症状称为慌张步态[9-1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另一特点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偏瘫等。在本研究中,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偏瘫的几率高于原发性帕金森患者。
MR的T2加权成像可显示缺血性皮质下白质病变,并合并脑萎缩。从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出现脑萎缩、皮层下白质病变、脑叶损害、脑干损害、小脑损害、基底节区病变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病变的表现即为行动缓慢、肌张力增高,还有皮层下白质病变都可损害运动信号向中枢的传递,而引起姿势反射受损和平衡障碍[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脑萎缩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观察组患者发病年龄较高、合并脑血管病的因素较多有关。而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只出现少量的脑萎缩,其他无明显异常。
综上所述,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在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方面均有所不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主要累及下肢,多合并脑卒中,MR检查病灶较多,并多位于基底节或脑干,而原发性帕金森患者MR检查仅有少量病死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两种疾病的进一步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