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 奏出教育强音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之时代篇
2018-11-29徐德明
■本刊记者 徐德明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是他刚刚恢复工作两个星期后的第一个重要会议,这次座谈会无疑是科学和教育的春天到来之前的一声惊雷。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迎来了科学和教育的春天。也是在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时间指向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教育领域变革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处于变革时代的天津教育人始终抢抓机遇,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大道上砥砺前行。
教师发展:开启尊师重教新纪元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尊重教师的劳动时明确指出:“要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同年,为了落实这一讲话精神,各地纷纷出台具体的政策规定。也是在这一年,杜蕴珍与本市其他10位教师一起被评为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
就在这一年,38岁的杜蕴珍走上了教育改革的舞台。她率先实验人教社新编语文教材。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材内容、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下子使她走向了改革与创新的广阔天地。迎着改革的大潮,她有机会与斯霞、李铎、钱杭宝等在全国较有威望的几位教育前辈一道参加了人教社新教材配套教学影片的拍摄。这些教学经验片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轰动。
杜蕴珍深情回忆,有感而发:“40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如今,教师已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针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政策。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教师政策经历了恢复发展、法制规范、振兴发展和新时代建设四个时期。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光明教授介绍,197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和办好师范教育,并要求各地努力办好中等师范教育。1985年,国家规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普遍获得提高,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描绘了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蓝图。
作为教育改革的经历者和实践者,天津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林峥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生的巨大改变,也是这一系列政策的受益者。林峥出生于1978年5月11日,当天《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林峥的父母特意用相册收藏了他出生当天的日历和报纸,小时候他一翻看相册就会看到,母亲也时常借着报纸给他讲起文章的作者和当时由此引发轰动的故事。年少懵懂的林峥,虽不能完全理解母亲讲述的故事,却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萌生了学习文学的念头。
林峥1996年参加高考,并报考了师范院校。至今,他对语文试卷中出现的“六指整形手术”和“截错了”的漫画作文题印象深刻,因为这在当时可是创新与难度并存的新题型。如今,已为人师、从教18年的林峥有自己切身的体悟,他说:“教学改革要先干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刚刚改革开放时,我们只有‘教学’的概念,甚至当时把教材当成课程。我们国家出现‘课程’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且局限于学术领域。在实践上有课程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真正地强力推进、大规模地产生课程实践、课程创新,是21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强调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突出课程与教学的中国特色,这一点是较之于以往的巨大创新。”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马开剑研究员如是说。
2001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本市率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教育部批准,滨海新区的大港正式成为全国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之一。同年秋季,大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开始全科实验,并逐年推进。2003年秋季,大港初中正式启动课改实验。近20年来,本市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市政府公布《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7年开始,本市全面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步伐。
“回想课改之初,我和同事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当时听上去很新鲜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罗森塔尔效应’‘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些理念一股脑地灌输到我们的头脑中,令我们无所适从。但迷惘并没有让我们泄气,也没有让我们失去信心。相反,更激起了我们探索的欲望。”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期学员、滨海新区大港第五小学副校长董新玉说。
如今,课程改革给天津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一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与最初的迷茫、“摸着石头过河”相比,如今的天津教育人在课改的大道上走得更加坚定。他们深刻认识到:课改,变化最大的是课堂,受益最多的是学生,成长最快的是教师,发展最好的是教育。
2020年,天津学子将迎来一场全新的高考,林峥不禁感慨:“现在学生们的视野比我们上学时要开阔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丰富,他们是幸福的一代,是离知识最近的一代。”林峥希望能继续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创新方式,帮更多学生实现梦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今,创建特色学校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既对每一所学校提出具体要求,又为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不久前,天津市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以“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实验小学七十载”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该校校长杨立军说,他们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与高效教学不断深入,校本教研与课程开发得到发展,逐步实现了校本课程生本化、特色教育多元化、素拓活动兴趣化、魅力社团精品化、科技活动国际化的理论主张。
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始建于1985年,是河东区万新村地区第一所公办初中校。学校坚持“一切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探索“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该校校长李军梅说,近年来,由于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有接近4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尤其是伴随招生制度变化,学生呈现更加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差异性越发明显。立足学校生情校情,香山道中学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基本价值追求,打造生命教育场。
天津市河东区田庄中学始建于1976年,在4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历经八任校长,不变的是学校教职工立德树人的决心和坚韧务实、砥砺奋进的工作作风。如今,田庄中学的教职工有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2007年,面临生源逐年缩减、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窘境,田庄人逆流而上,怀着一颗“安安静静育学生,踏踏实实办教育”的平常心,率先在天津市初中阶段施行小班化教学,成为天津市第一所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初中校。
“学校办学目标的支撑是课程,我们的‘生态教育’的支点是我校的‘阳光课程’。如今,我校已构建了‘阳光课程’体系,并成立了课程建设中心,主要负责学校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完善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符合学校实际的阳光课程体系。就这样,田庄中学一年一小步,逐步向着我们的生态教育目标迈进。”该校校长赵芙蓉说。
学术研究:开辟创新实践新空间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40年来,天津的教科研工作者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国际视野和本土实际相结合,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
天津市在全国较早成立了群众性学术组织——天津市教育学会。据记载,1956年10月28日,天津市教育学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由教育专家与全市广大优秀基础教育工作者组成了专门从事基础教育和与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今年11月11日,天津市第九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和第七届青年校长学术论坛在天津市第一中学隆重举行,天津教育界的专家、校长、教师汇聚一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与实践”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为题,畅谈自己的理念和实践。
据了解,近年来,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天津市教育学会创造性地开展了群众性教育科研系列活动,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很好反响。目前,学会举办的天津市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和天津市青年校长学术论坛,成为本市基础教育领域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广的群众性学术品牌活动,为广大青年干部、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舞台。
通过这个平台,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干部、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基础教育中勇于探索实验、锐意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论坛活动组织规模大,参与人员多,涉及问题深,研究内容实,在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为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这个独立机构自1956年成立一直保持下来,也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特别的优势:教学领导力、教研指导力与教师行动力三位一体,有机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沟通十分顺畅,这使得教研工作更接地气。在本市四级教研网络体系的覆盖下,几乎可以关注到每一位教师。这是天津教研与其他省市教研工作相较,独有的优势。近年来,天津市启动的重要工作项目,诸如现代化达标建设、“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千名计划”教师培养工程以及“三通两平台”建设等,推动了天津教育的发展。
在本市教育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也经常活跃在校园,成为本市教育发展的智库和引擎,为基层教育改革服务。
如今,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市教育学会、市教研室、市教科院等单位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广泛服务本市各级各类学校,为推动教科研转型发展,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开拔面向未来新征程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这是一节跨越时空的英语课,每周,天津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师王婧都会借助网络,同时给60公里外的宝坻区大唐庄镇南里自沽中心小学的学生上一堂课。
互联网把位于城乡两地、地理位置相对遥远的两个班连在一起。这也是多年来天津市电化教育馆“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的成果。在生生互动环节,两地学生面对大屏幕,彼此的距离一下子近在咫尺,就像与身边同学交流一样,相互提问、学习。只要有学生答得精彩,就会在城乡两地的教室里同时响起鼓励的掌声。
今年,适逢天津市电化教育馆成立40周年。1978年,天津市委提出了“扩大高校招生”方案,并通过天津电视台新增专用频道,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当时天津市领导经教育部领导引见将这个方案送交给邓小平,得到的批示是“让天津先试点”。不久,天津市政府拨款购置摄录编设备,并成立了“天津市大学分校电教中心”,它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省级电教馆之一。可以说,当时的电教馆是以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尤其是音视频制作技术,来解决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难题而起步的,是因解决高校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要应运而生的。
198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发文,在原天津市大学分校电教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市电化教育馆,开启了电教馆为天津市基础教育服务的篇章。几十年来,电化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世纪的“电化教育”起步,发展为今天的“现代教育技术”。天津市电化教育馆始终秉承以教育的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大力开发与教材配套的音视频资源,解决教育教学需求问题;始终开展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持续开展各类旨在提高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加强了各区各学校的电教人才培养工作。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字校园乃至智慧校园的建设,学校、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天津市教育信息化的均衡高位发展,都将留下“天津电教人”为之努力的身影。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一大”是指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然而,早在前些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作时,天津市就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大平台”的搭建。2016年初,本市开始酝酿并着手“大平台”的顶层设计,2017年将该项建设正式付诸实施。前不久,天津市采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了试点测试并圆满完成,此次试点测试首次启用统一用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国家教育管理大平台用户的实名制和分级管理,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整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系统的具体体现。
该平台采用“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建设“12345”五部分内容。一个门户,即天津市教育云服务平台门户;两套体系,即云平台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三个一站式,即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四个统一,即统一身份认证机制、统一访问控制机制、统一资源聚合机制、统一门户管理机制;五个通畅,即身份通、数据通、应用通、门户通、资源通。该平台建成了集中统一的天津教育基础数据库,纵向贯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形成上下一致的教育机构、学生、教师(职工)、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横向打通学生、教师(职工)、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伴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动态更新。
如果把天津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比作一扇门,那么,教育CA认证就相当于打开这扇门安全、可靠的“金钥匙”。2017年,天津启动了教育电子认证省级服务系统建设,相关支撑环境和保障设施按标准开展实施,同时建设了“天津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监测服务平台”,起到了为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的作用。今年1月,完成部省两级网络、身份认证设备、CA系统及各相关软硬件设施联调,顺利通过功能测试、业务流程测试,实现了证书发放。
国际交流:开放走向世界新天地
现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对外交流也日趋频繁,这为教师提供了走出国门的机会。1987年,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杜蕴珍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名代表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日本教育考察,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杜蕴珍说:“我充分地感受到社会为教师的成长,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早日成才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而如今,不仅每一年、每一月,几乎每一天都有学校在与国际友好学校、国际友人打交道,各种国际化论坛、互访互派也日益增多。
“新时代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理解世界,也需要世界理解。我们的孩子如果没有国际视野,没有足够见识,将来能挑起重任吗?”在2018年泰达·明远教育国际论坛上,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钟英华教授连续回答了4个“NO”!他解释说,不接触世界不行,不理解世界不行,不跟世界合作不行,不懂得跨文化沟通也不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所指明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汉语桥——外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是为已开设中文课或有意愿开设中文课的外国中小学校的校长和地区教育官员设立的项目。自2006年开始,天津开始接待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汉语桥访华之旅,并在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波兰等国家建立了79所海外孔子学院(课堂)。
11月5日,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代表团抵津,来自美国的20余名中小学校长及教育官员走进天津,开展为期四天的交流访问。为切实深化交流与合作,代表团分赴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南开区中营小学、和平区西康路小学、河西区水晶小学、河东区第二实验小学以及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生真实课堂,观摩素质拓展成果展示,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创作,交流学校建设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18所美方学校与本市7所学校共签署合作备忘录30余份,双方将在友好校建立、师生互访互派、汉语教育项目开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来自德克萨斯州佳兰德独立学区韦弗小学的校长厄内斯特是第二次到访中国。喜爱中国文化的他告诉记者:“天津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真实——真正的教育、真实的课堂、真诚的人!在我们韦弗小学,每天有50分钟的‘中国课程’,开设了语言、文化、艺术、书法等。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年轻一代对学习汉语乃至中国文化充满热情。”
天津市和平区辖区面积仅有9.98平方公里,却是本市金融、商贸、教育和医疗卫生的中心。
据了解,自2010年至今,和平区连续9年举办对外交流研讨会,国际、国内教育界的专家汇聚一堂,交流思想、拓展视野、碰撞火花、共享经验,为未来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努力。9年来,和平区共邀请来自美国、英国、芬兰、新加坡等教育发达国家及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教育先进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主题报告、论坛交流。虽然每届主题不同,但是参与地区逐渐扩展,交流人群愈加壮大,交流内涵更加清晰,活动效果日益显现。全区参与对外交流研讨活动的干部教师达到5000余人次。而且,为提升和平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平区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加境外培训与国际会议。2004年至今,已选派375名骨干教师赴加拿大、英国、芬兰、新加坡等国家进行研修培训、学访交流、挂职锻炼,成效显著。
“和平教育面向世界,奠基未来,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11月8日,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副局长明建平在中美校长交流座谈会上,向与会中外教育专家、校长掷地有声地介绍。
民办教育:开端多元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日益突出,民办学校重新登台,并且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本市民办学校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今年是天津市河西区同望小学理事长王家祥从事教育工作61年。从公办校到民办校,他带领同望小学一路走来,大胆摸索,努力创新,走出了一条民办小学良性发展的改革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寄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多是昙花一现,而同望小学不仅站稳脚跟,更是在自己的轨道上一路前行。1988年,王家祥谢绝了升迁的机会,选择到同望小学的前身——佟楼小学担任校长,开始进行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1992年,他创办了本市第一所民办寄宿学校同望小学,历经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几个阶段,形成了人事、财物、管理、校舍“四独立”的民办小学。
王家祥用一句经典之语来形容自己走出的这条别有创新的改革之路,他说:“敢为人先,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现在,我们趁着大家睡大觉的时候,抢先一步把自家缸里的水挑满,待人们都醒过闷儿来,河里的水就没了。”就是这样,使得先知先觉的王家祥站到了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上,结下了与同望寄宿小学的情缘。
在王家祥看来,民办学校和民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传承。王家祥说,学校要传承,关键是教育理念,要真正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学校26年不走样的根本所在。王家祥爱提这样一副对联: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横批:发展改革。这是同望小学的真实写照,道出了办学兴教的苦、辣、酸、甜。王家祥说,正是因为改革和发展,“同望”才得以兴旺,未来,改革和发展将是学校不变的主题,更将是学校长久发展、兴旺的源泉。
在本市民办教育发展中,南开翔宇学校可谓“一枝独秀”。在学校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总校长康岫岩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办学原则:坚持依法办学、坚持公益办学、坚持专家治学、坚持教师兴学,走出了一条富有翔宇特色的办学之路。
“翔宇”二字取自杰出的南开校友周恩来之字(周总理名恩来,字翔宇),寓意全校师生均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期望学子翱翔寰宇,鹏程万里。学校秉承康岫岩提出的“生命高素养”教育理念,以“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己家,视教育如生命”为南开翔宇人之情怀。
康岫岩说,翔宇学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学校在引入社会资金的时候,她提出两个引入条件:一、举办者不取回报;二、举办者不派人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翔宇学校是真正的公益性民办学校。翔宇的成功实践证明,以“四个坚持”为办学原则对达成育人目标、办公益性品牌学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6年,南开区教育局和南开翔宇学校签署合作协议,集合南开翔宇学校、翔宇国际学校、第六十三中学、华夏小学在天拖地区建立南开翔宇教育学团。依托南开翔宇学校优质资源,实现组团式发展,促进天拖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满足这一地区老百姓对新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作为一名老校长,仍怀有一个愿景,希望学校成为中国公益性品牌学校的典范!”康岫岩如是说。
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教育人在中华大地上奏响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教育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本市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充满活力,越来越公平而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