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核酸降低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呕吐等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018-11-29丁乃昕孙秀锦黄蕾张楠陈震章宋雪吴俚容周益琴
丁乃昕,孙秀锦,黄蕾,张楠,陈震章,宋雪,吴俚容,周益琴
(江苏省肿瘤医院 放疗科,江苏 南京 210009)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放射治疗(放 疗)是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预后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2]。呕吐和放射性食管炎是放疗的主要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和营养摄取,对于本来免疫力低下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3]。核糖核酸Ⅱ是从牛的胰腺中提取的小分子物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但作为食管癌放疗的辅助治疗鲜有报道[4]。本科室采用注射用核糖核酸Ⅱ作为放疗的辅助用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从放疗效果、副反应发生、血细胞保护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评价核糖核酸Ⅱ辅助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效果,以期寻找在不降低放疗效果的基础上有效缓解呕吐等副作用的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经临床病理确诊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7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龄45~70岁,平均(56.97±9.70)岁。采用随机双盲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只接受放疗,观察组在接受放疗的同时应用注射用核糖核酸Ⅱ(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冻干粉针剂,50 mg/瓶)进行辅助治疗。放疗:根据层厚0.5 cm的CT确定临床治疗靶区(肿瘤密集区外放1~3 cm),对计划靶区食管癌患者CT检查确定的肿瘤部位采用6 MV X射线进行照射,放射剂量为2 Gy/次,5次/周,共6周,总剂量为54~60 Gy/27~30次。核糖核酸Ⅱ治疗:以5%葡萄糖/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静脉注射,200 mg/次,1次/d。治疗前指接受放疗之前;治疗后指接受完6周放疗之后。
1.3 观察指标
①放疗毒副反应临床指标:呕吐、疼痛、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头晕及乏力;②血液检测指标: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目;③放疗效果观察指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变稳定、病变进展及总有效率;④免疫功能指标:血液CD3+与CD4+阳性细胞百分比和CD4+与CD8+的比值;⑤药物不良反应指标:皮疹、头晕、恶心,心悸及发热。
1.4 放疗效果评价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进行螺旋CT或MRI复查,近期疗效参考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0)进行评价,分为:①完全缓解:所有靶病灶消失并维持≥4周;②部分缓解:靶病灶最长径之和至少减少30%并维持≥4周;③病变进展:靶病灶最长径之和增加>20%或出现1个或多个新病灶;④病变稳定:介于部分缓解与病变进展间。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病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放疗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放疗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血细胞数目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细胞数目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细胞数目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目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目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1 两组放疗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38,例(%)]
2.3 两组放疗效果比较
两组放疗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3。
2.4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液中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中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4。
2.5 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用药1 h与用药12 h头晕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 h后头晕发生率低于用药1 h后。见表5。
表2 两组血细胞数目比较 [n =38,(×109个/L),±s]
表2 两组血细胞数目比较 [n =38,(×109个/L),±s]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9±0.3 3.1±0.2 4.7±0.4 2.9±0.1 190.5±12.1 144.9±11.2观察组 3.8±0.4 3.4±0.3 4.8±0.3 3.9±0.2 191.4±19.6 162.8±15.7 t值 1.898 3.938 0.953 6.219 0.714 21.070 P值 0.071 0.001 0.351 0.000 0.483 0.000组别
表3 两组放疗效果比较 [n =38,例(%)]
表4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n =38,%,±s)
表4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n =38,%,±s)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9.7±6.5 28.1±2.4 27.6±5.2 16.3±3.4 1.2±0.3 1.5±0.2观察组 48.9±9.2 42.3±7.8 28.1±6.3 23.6±3.3 1.2±0.5 1.9±0.3 t值 1.116 19.546 0.475 8.902 0.430 4.501 P值 0.276 0.000 0.640 0.000 0.671 0.000 CD3+CD4+组别
表5 观察组用药1与12 h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而且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一旦被发现多数已经到中晚期,手术与化疗效果均不如放疗明显[5]。放疗是局部抑制肿瘤部位细胞生长的有效方法,但放射也容易引起肿瘤周围组织正常细胞的损伤,特别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受到抑制,白细胞降低使患者免疫力下降,进而产生头晕、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差及疼痛等症状,重则出现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其中呕吐和放射性食管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取,并加重身体能量消耗,形成恶性循环[6-7]。本研究结果显示,头晕、乏力、呕吐、疼痛、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中均有发生,其中两组呕吐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副反应;治疗后两组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均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呕吐、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造血抑制可能是放疗最常见的副反应,红细胞数目减少可能是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注射用核糖核酸类药物是从动物肝脏、胰腺或脾脏中提取的小分子蛋白,主要功能是提高机体免疫力,其用于肝炎、肝硬化、癌症及免疫力低下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8-9]。其促进免疫功能恢复主要表现在非特异性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与分化[9]。本科室应用核糖核酸Ⅱ辅助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免疫力提高的同时呕吐和食管炎的发生率降低。因此本研究从放疗疗效与副反应和造血干细胞保护、免疫力与药物不良反应这些方面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放疗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部分缓解病例数较对照组增加,两组完全缓解、病变稳定及病变进展病例数无差异,表明核糖核酸Ⅱ的治疗不会影响放疗效果,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放疗的总有效率;但不能提高完全缓解、病变稳定和病变进展的发生率,可能跟核糖核酸Ⅱ的用药时间和剂量有关。
有研究发现,核糖核酸Ⅱ在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癌症时也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其中皮肤表现为荨麻疹、瘙痒及皮疹;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气喘、气短、发热、恶心、呕吐及心悸甚至休克;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循环系统表现为头晕、头痛及高血压[10]。该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药物注射≤1 h,随后逐渐减弱[10]。本研究根据护理记录结果回顾用药前、用药后1和12 h患者头晕、恶心、心悸、皮疹及发热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头晕、恶心、心悸、皮疹及发热在用药后均有发生,其中头晕和皮疹的发生率较高,用药后12 h头晕、恶心、心悸、皮疹及发热的发生率较用药后1 h降低,说明核糖核酸Ⅱ在200 mg/d的剂量范围内头晕是主要不良反应,而且持续时间随着药物代谢而缩短,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液中主要的有形成分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现在血细胞数量的减少[11]。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同时引起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进而引起贫血和血氧含量降低[12]。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不仅能通过免疫反应抗肿瘤还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放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不仅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肿瘤生长,还能直接抑制肿瘤杀伤细胞引起肿瘤进展[13]。本研究结果显示,放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降低,观察组血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升高,说明核糖核酸Ⅱ可减弱放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提高血细胞含量,直接和间接提高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体现机体免疫功能的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均升高,提示核糖核酸Ⅱ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核糖核酸能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放疗的副作用,尤其是缓解呕吐反应、保护血细胞及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提高放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