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记郭淑珍教授从艺从教70周年音乐会

2018-11-29孙嘉艺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音乐会歌剧声乐

文/ 孙嘉艺

本文记述了“郭淑珍教授从艺从教70周年师生音乐会”的实况演出,并插入性地回顾了郭淑珍在国际声乐研讨会上所授声乐大师课内容,笔者希望以此向读者全面展现老一代声乐教育家郭淑珍的声乐教学理念和她对声乐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2017年6月18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行的“郭淑珍教授从艺从教70周年师生音乐会”距今已一年有余,那场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主题的音乐会是郭淑珍教授作为音乐教育家的成果汇集,亦是她90华诞的纪念音乐会。当晚郭淑教授与学子学孙们,连同钢琴伴奏共计70人登台献艺,历时4小时的演出始终座无虚席;音乐会整体气氛严肃活泼,热烈深情,有独唱、重唱、合唱、齐唱多种形式,曲目丰富、风格迥异,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学术含量较高的声乐盛会,因此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郭淑珍教授是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卓越的音乐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53年至1959年公派赴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获优等毕业证书以及优秀演唱家称号。读书期间,先后接受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模范音乐剧院和乌克兰里沃夫市大剧院的邀请,扮演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女主角咪咪和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女主角塔姬雅娜。回国后,长期活跃在一线音乐舞台,不仅胜任歌剧表演,还成功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随国家艺术团出访世界各国,并由莫斯科唱片厂出版发行个人独唱专辑,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个人专辑。此外,郭淑珍教授于声乐艺术上的突出造诣在以下三个奖项中亦有体现:1957年获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1989年获得首届国家金唱片;2007年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金钟奖”终身成就奖。1999年起,郭淑珍教授开始担任历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主席;并曾任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意大利贝里尼国际声乐比赛、日本长崎蝴蝶夫人国际声乐比赛、彼得堡国际声乐比赛、俄罗斯夏立亚平国际声乐比赛、冼星海声乐作品比赛、全国声乐比赛等等众多国际、国内大赛评委,这些都体现出她在声乐界享有的极高声望和巨大影响力。

作为音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丰硕业绩,她于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1997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获得全国百名英才教育十大英才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名师称号。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她放眼宏观,以提高全体学生水平、带动全院各专业协同合作的全局意识为出发点,于2004年倡导并负责组建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同时积极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及院团合作,先后排演了《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伊奥兰塔》等多部歌剧,在赴全国巡演的过程中,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普遍赞誉,其中《叶甫根尼·奥涅金》于2010年在莫斯科公演成功,并与《阿依达》先后参展中国歌剧节,斩获多项大奖。在她的带动下,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先后纷纷开展歌剧课程,并逐渐将声乐系改制为声乐歌剧系,这些都对中国歌剧人才培养和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音乐会开幕式由中央音乐学院俞峰院长致辞,郭淑珍教授陪同上台受辞。俞院长满怀激情地盛赞了郭淑珍教授的学品和艺德,对其在音乐教育事业和学院学科建设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高度肯定;还由衷地道出了他对郭淑珍教授不为名利、全心奉献、放弃小我、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的钦佩之情;最后他深切地表达自己对以郭淑珍教授为主的中国老一辈音乐家的敬仰之情,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在音乐事业上共创辉煌。俞院长的发言严谨详尽、风趣幽默,他的真情实感首次将现场气氛带入高潮。继而,音乐会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正式开始,第一板块的演出由集体节目构成,首先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央音乐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王秀芬与学生的合唱《玛依拉变奏曲》,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林晶教授的6位学生表演歌剧片断,最后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孟玲教授学生泽旺多吉、马佳、刘和刚、王宏伟以独唱形式相继登场。王秀芬、林晶、孟玲都是郭淑珍教授的学生,她们带领自己的学生们来参加此次音乐会,特别能展现出郭淑珍教授在教育教学上的传承力量和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传、帮、带”精神。音乐会的第二板块是由歌剧中心表演的柴可夫斯基歌剧《伊奥兰塔》中的“罗伯特咏叹调与沃德蒙浪漫曲场景”和“终曲”,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部歌剧,把它作为音乐会曲目来演出,不仅是歌剧中心展现给全体观众的成果汇报,亦是对早年留学俄罗斯的郭淑珍教授的特殊祝福。音乐的第三板块是丰富多彩的独唱曲目,这其中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年过花甲的老歌唱家,既有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育队伍里的中坚力量,也有几十年来不断涌现在中国声乐舞台上的中流砥柱,有扎根本土的,也有蜚声海外的,真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四板块的内容,令接近尾声的音乐会高潮迭起。首先,享誉国际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立萍教授表演了贝里尼歌剧《诺尔玛》中的女高音咏叹调“圣洁的女神”,她的精湛唱功和高超演技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质水准。随后是一节公开的声乐课,郭淑珍教授亲自上台向观众传授《黄河怨》的演唱要义,重点说明了气息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特别道出京剧大师李世济在中国汉语咬字归音上对自己的启发,短短几分钟的讲解凝聚了郭淑珍教授毕生对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的探索;紧接着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教授现场演绎《黄河怨》,从她轻松自如、一气呵成却饱含悲苦、起伏跌宕的演唱中,观众再一次对郭淑珍教授声乐教学法的精髓心领神会。

音乐曲目集中于外国歌剧作品和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由此可以看到郭淑珍教授的艺术追求和个人遵循的审美取向,即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结合,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融合。从郭淑珍教授早年的职业舞台生涯到她几十年的声乐教育教学中,始终渗透着对中国传统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的深层探索和尽力融合,早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展现出她对歌唱事业的高度热情,同时促成了她对歌唱方法的驾轻就熟和后续传承。一位观看音乐会的老歌唱家说:“音乐会太棒了,有一种传承的内涵在里面。歌唱最终是在唱文化,这场音乐会的大部分内容都体现出这个意思了,呈现出郭老师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了。”这不禁令笔者想起同年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举办的“国际声乐研讨会”上,由90岁高龄的郭淑珍教授举办的声乐讲座,她主要围绕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国外与国内这几条主线,用2个小时的时间,简洁生动、清晰深刻地阐述了她从事声乐教育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教训,并以现场教学向参会者还原她的理论认识。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集中于说明怎样运用“气息”和怎样“咬字”发音,她还提出声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她以自己教授邓韵(旅美女中音歌唱家)的个案详细透彻地说明了研究学生嗓音条件和声带肌能,对于声乐教育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她认为虽然世界各地对发声技巧有不同认识(比如面罩唱法等),但基本都是以自然而科学的发声原理为前提的,教师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因人而议、因曲而议”;她认为要想达到放松自然的歌唱状态,初学声乐者完全可以“随处”唤气,目的是使气息流动起来,不停滞和固化,作到气息流动后,再提出更严格的气口要求,反对在教学中“哪壶不开提哪壶”,认为一味强调气息只会因太过重视而导致气息僵死;郭淑珍教授还深入讲解了歌词在不同重音和不同节奏下透射的不近相同的情感特征。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为学生现场辅导《大江东去》和《玫瑰三愿》这两首作品,郭淑珍教授分别从吐字发音和运用气息的角度进行纠正引导,将前面提出的理论观点生动、具象、客观地还原于实际教学中。她所讲内容逻辑缜密、观点明确、深入浅出、轻松幽默,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将整个“国际声乐研讨会”活动推向新高潮。当时她还向与会者提出几个议题供大家思考:“不同语言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国的声乐表演者在演唱外国声乐作品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怎样看待‘中国人唱西方歌剧就像外国人唱中国京剧一样,唱的再好也始终无法掌握其中的韵味’这一说法;外国作品的风格应该如何把握;演唱不同时期的外国作品应该注意什么”。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郭淑珍教授为促进中国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主题的“郭淑珍教授从艺从教70周年师生音乐会”最终以全体演员齐唱《我爱你,中国》作为结束曲,虽然时间已近零点,但观众情绪异常高涨,大有“今夜无人入睡”之势。当庆祝90寿辰的蛋糕车缓缓推入舞台,大家被浓厚的温馨祥和之气包裹,俞峰院长携小提琴演奏家高参上场,指挥舞台上下共唱“生日快乐”歌,学院书记为郭淑珍教授配戴寿星帽,中央音乐学院这个大集体和中国音乐界这个大家庭为郭淑珍教授组织举办的这场“从艺从教70周年音乐会”圆满落幕了。望着这位在声乐教育事业上桃李满天下的90岁老人赫然毅力于舞台之上,望着被鲜花和学生包围着的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她,笔者顿时体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深意。郭淑珍教授从艺从教70周年音乐会,将以它史无前例的规模和规格、以它独具匠心的表演内容和丰富充实的学术含量,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并被载入中国音乐历史中。

猜你喜欢

音乐会歌剧声乐
搞砸的音乐会
失败的音乐会
走进歌剧厅
春天的音乐会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