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上的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浅谈课堂上融合类型的学习
2018-11-29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教育集团香梅分校杨美莲
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教育集团香梅分校 杨美莲
一、历历在目的事例引发的思考
听一位老师上《松鼠》这篇课文。文中描述了松鼠的可爱模样、活动范围、盖窝方法以及喜欢吃的食物和吃食物的样子。课文最后是这样一段文字: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画笔,皮可以做衣服。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一段介绍了松鼠的用途。
一个小姑娘举手发言:“老师,松鼠不是我们的朋友吗?我们怎么能吃它,用它的毛制画笔,用它的皮做衣服呢?”老师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一篇介绍松鼠生理特征和经济价值的说明文,我们要学习的是课文的写法及语言,认识说明文的特点,至于其他,可以放到课后讨论。
课听完了,小姑娘那只高举的手总是在我眼前浮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一句话:大脑带去学校,身体作为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允许尾随,然而感受和情绪只有在学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现。他称这样的教育为“使儿童分裂的教育方式”。
我不禁思考:让孩子在课堂上带着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并使其与所学知识相融合,允许一个完整的,具备感受和心智的儿童进入课堂,能成为现实吗?
二、融合类型的学习在课堂上
美国科罗拉多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罗杰·哈迪伯格在描述他尝试开放课堂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激动的女孩通过显微镜观察雪花晶体:“哇,瞧这个,老师!”男孩在做电磁实验时不经意地生成了碳酸铜:“这种古怪的蓝色物质是什么?它是哪里来的?”他们继续研究了几个星期,既快乐又兴奋。当他们把酒精和盐放到雪里,容器外面就形成了一层霜,有人叫它“冰激凌!”——他们学到的比这多得多,因为他们“鬼混”了好几天。事实上,他们激起了全班对“冰箱”的兴趣。
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的,他们学到了发现的激动之情和重要性,了解到了他们的能力、局限、自我修养以及责任,他们也学习事实,真正地了解了一些东西,作为“完整的人”学习,让他们感觉自我良好,并且收获颇丰!
那么,学生作为“完整的人”进入课堂学习能成为现实吗?
三、目前大多数课堂上的现状
纵观此前大多数课堂,文章开始例子中的情境还在一幕幕上演,让人不禁心生担忧。为了在各级考试中斩获不错的成绩,教师、家长、学生热切地关注知识掌握的多少,大有彻底将自身限制在“脖子以上的教育”中的势头,从而造成我们对各种知识明显缺少了相应的感觉。典型的事例便是国人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认识,“缺少感受的知识”,使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对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没有强烈的感觉,更不能从事件中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应有的气节和担当。很明显,“缺少感受的知识不是知识,只能导致公众的不负责任和漠不关心,其造成的破坏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重视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教育产生的是一个个知识储备丰富但情感冷漠的社会公民。
“我眼中的教育是在我能够最终独自离开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之前要做的事情……”当有一天一个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眼中的教育时,失败的结局便注定了!幸运的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结局,中国学校的课堂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四、探索中迎来“柳暗花明”
课堂改革刻不容缓,中国的教育界以前所未有的雷霆之势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局面:从“不讲”到“满堂讲”,从“满堂讲”到“精讲精练”是课堂改革重要的第一步;而教师从“我说”“我问”到“我听”的转变,促使了学习的真正发生,“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让真正的学习开始在沉闷空洞的教室中兴盛起来。
以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一年级《龙的民俗》课程为例,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龙”的各种资料;课堂上我们听儿歌,请来长者说有关龙的习俗,唱龙的歌谣,讲火龙的故事;课堂外,我们剪窗花、做龙灯、观龙舟、蒸龙馒头……一系列的课程,拉近了我们与神话中的龙的距离,听儿歌、说习俗、唱民谣时,孩子们兴致盎然,劲头十足,画图画时,他们又是那么专心致志,而《火龙》的故事,他们听得热泪盈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天天发生变化,同他们一样,我也有了满满的收获:之前空白的知识,探索带来的激动,体验产生的幸福,感动激起的泪水……我和孩子们作为“完整的人”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由此可见,动态的、生成的、充满愉快、友爱的理想课堂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一个改变,改变我们的观念,遵从自己的内心,得到更多情感、体验、知识层面相结合的提高,当内在改变发生在个人的态度和自我概念上时,改变就开始表现在我们的人际行为上,这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影响的开始,有了这样的老师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完整的人”,才可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著.论人的成长[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