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文化与社会》

2018-11-29张祥丽

大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威廉斯工人阶级文化

张祥丽

《文化与社会,1780—1950》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这部书开创了英国新左翼的文化研究走向,可谓是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一、威廉斯生平及《文化与社会》简介

雷蒙•威廉斯(1921-1988)是上个世纪中叶英语世界中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他在威尔士的乡下出生,成长在一个普通工人阶级家庭,从著名的剑桥三一学院毕业。 1947年到1948年间,威廉斯曾担任当时影响力很大的左派杂志《政治与文学》(Politics and Letters)的主编。威廉斯于1961年当选为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的研究员,同时担任英文系的讲师,1971年威廉斯又被选为剑桥耶稣学院院士,1974年担任剑桥大学戏剧讲座教授,1988年,这位伟大的文化批评家与世长辞。

《文化与社会》一书从1958年第一次出版开始,此后已经多次再版而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堪称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朽经典。文化研究十分强调对人的经验存在的肯定,注重此处此刻或者说当前所获得的经验的独特性,关注具体的当下,这种观念恰和过去的人文主义传统相互对立,针尖对麦芒,人文主义仅关心普遍永恒,而不关心具体当下。《文化与社会》一书正是站在文化研究的视角上,对传统的人文主义做了一个系统而尖锐的批判。

在 《文化与社会》一书中,雷蒙•威廉斯选取了“工业(Industry)”“民主(Democracy)”“阶级(Class)”“艺术(Art)”“文化(Culture)”等五个关键词,从观念史与思想史的角度对“文化”一词的语义演变的历史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梳理,并且分析论述了“阶级”“工业”及“民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以这五个关键词为主题,对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以来的文化批判传统进行了一番回顾,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进行一番系统而又细致的梳理,并揭示出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与革新。威廉斯在书中着重介绍了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叶活跃于英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四十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有关文化的观点,通过分析这些思想家对文化问题和工业革命的不同论述,大致描画出了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二、威廉斯对“文化”一词的定义

(一)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

在《文化与社会》的第一编中,雷蒙•威廉斯考察了几位19世纪的思想家,通过对伯克与科贝特,骚塞与欧文的观点和理论的对比,对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浪漫派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的评述,对穆勒论边沁与柯尔律治的介绍与点评,对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狄斯雷利、金斯利、乔治、艾略特等人的工业小说的介绍和评论,对卡莱尔、纽曼、阿诺德、普金、罗斯金、莫里斯等人的文化理论批评的分析,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一词词义的变迁、艺术与社会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重要定义。本书第二编比较简要,作者考察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几位作家,认为这几位作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中间时期。在第三编中,作者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的几位作家与思想家,将书中所论及的各个问题的意义结构与共同语言完全放在作者当时的时代进行探讨。

雷蒙•威廉斯在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为文化研究确立了理论依据和基础,他提出:文化就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的整体生活方式。这一定义宣告文化和一切传统文化定义的告别,被学界公认为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这个文化定义侧重“整体”一词,一切能够感知到和经验过的和正在经验的都是文化。其次,“生活方式”一词主要指日常生活方式,将过去偏向于哲学和美学的文化解释转向文化的社会学解释,将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纳入文化之中。由此导出以下观点:(1)“文化总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2)“这种生活方式总是某些意义和价值的表达方式”。(3)“文化分析应该以澄清某一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价值为目的”。第三,这一文化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现代化所包容的内容,不像过去单独偏向于精神,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现代性包容物,打通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之间的路线,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概念范围。

全书紧紧围绕“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这一定义而展开,却又不带有先入为主的牵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对书中所论及的每一个人物理论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因而能够自然而然地贯穿于人物“当时”(工业文明)的情境。同时,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直觉透过人物的言论,探寻其言论背后的继承关系及批判源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对待历史以及各种价值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威廉斯更多地将文化看作一种客观生活的状态,其关键点是生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二)“大众文化”一词不能等同于“工人阶级文化”

在《文化与社会》的结论章节,威廉斯详细解构和剖析了英语中的Masses(群众)一词。英语中的Masses一词指粗陋低俗、蒙昧愚蠢的乌合之众,明显带有贬义,而在实际使用中它又经常被用来指代工人阶级。对于这种情况,威廉斯指出:所谓的Masses本身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把人当作和看成Masses的视角和偏见,“群众(Masses)=多数人(Majority)”不能随便与“群众(Masses)=群氓(mob)”等同起来。所谓的Mass Culture(大众文化)在实际使用中通常被用来指代工人阶级所消费的低层次文化产品,到后来也就慢慢地被等同于工人阶级文化(Working Class Culture)了。威廉斯对于这一习惯用法不能赞同,认为其毫无道理。他指出:首先,工人阶级并不是那些以传媒为载体的低俗文化形式的唯一消费者;第二,并不是工人阶级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形式,因此,这种低俗文化根本不能称之为工人阶级文化。

威廉斯指出,各代人作为其传统文化而接受下来的知识与想象作品往往不是,而且必然不是单单一个阶级的产物。一个文化的范围,通常不是对应于一个阶级的范围,而是对应于一个语言的范围。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圈子里,人们会共同承传一笔精神传统的财富,这个文化传统会持续地被重新评价,这是因为人们的经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威廉斯指出,硬是人为地去生造一个词语——“工人阶级文化”来和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进行对立,绝非明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整体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单纯的想象与知识的精神产品。区分工人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首先要对他们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加以区分,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各种思想观念的不同。

威廉斯认为,从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再大规模地创作出独属本阶级的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化形式。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英国的工人阶级实际上有着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他们创立了各种民主机构诸如合作社、工会等等,而且他们具有一种本阶级特殊的社区归属感和团结精神。而真正的工人阶级文化正是这种他们所特有的与中产阶级个人主义文化有着本质不同的团结观念和社区归属感以及这些民主机构。威廉斯指出,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和大生产使消费本身趋向一体化,工人阶级对物质有所追求,这是十分正常的,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希望融入中产阶级群体,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在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保持本阶级所独有的文化,也就是真正的民主传统以及社区和团结精神。

三、威廉斯的共同文化观及其立足于普通人的文化立场

威廉斯指出,整个大众传播的理论都掌握在少数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的手中,他们以某种方式剥削大多数人。在民主共同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态度依然是支配型的,几乎所有的领导人似乎都更倾向于独裁支配,而不信任多人讨论和做决定的过程。威廉斯认为当前传媒存在的许多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的组织和经营方式造成的,传媒技术要取得自身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场漫长的革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它可以走向民主化。威廉斯反复指出媒体的垄断态势和市场化趋向的危害性,但他相信传媒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它能够服务于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目的。

威廉斯还进一步指出,共同的文化在任何层面上都不可能是平等的文化。但是,共同的文化又必须包含生命平等的原则,因为,共同的经验离开了生命的平等就失去了价值。而贯穿文化观念发展始终的是对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一种批评。“共同体”一词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团结观念,另一方面是中产阶级的服务观念,这两个方面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都是相对立的。共同文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组织,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重新规划,而团结的精神是能够稳定这一复杂组织的唯一因素。共同文化观用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形式,把扶持自然成长和自然成长的观念相互结合,而生命平等的原则是确保此二者能够互相协调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威廉斯的政论文章、学术研究,还是理论探讨或者文学创作,都体现了他的写作与他所坚持的普通人立场,这是和他所从事的文化政治分不开的。他对所谓的纯学术和纯理论毫无兴趣,他关注的是社会和历史变迁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疾苦之间的关系。威廉斯对文学评论和文化社会学的贡献,就在于他关注小说和戏剧等文字写作中所表达的社会历史变迁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后来的电子传媒如广播和电视中的体现和延伸。和当时的文化人以及大多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不同,威廉斯始终坚持这种坚定的普通人立场,他曾经公开提出要用写作(Writing)一词来代替文学(Literature)一词,就是要剥去环绕在“文学”周围的虚假的光环,使之还原成一种普通的写作活动。

总之,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一书引领了文化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注释:

[1](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山小琪.大众与大众文化之辩——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理论解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6,(8).

[3]陈磊. 雷蒙德·威廉斯“共同文化”观的形成及其意义[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3).

猜你喜欢

威廉斯工人阶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谁远谁近?
妈妈的红沙发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