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中寻找学生管理策略
2018-11-29王永鑫
王永鑫
现象一:《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中小学学生在校有规定的时间,但因为学生坐校车或其他原因总有早到校的。看看各班的学生都在做些什么?值日生从班级中扫出一堆垃圾,其他学生有的在写,有的在闲聊,有的随意在班级内外走动,因为并没有人指导他们这段时间应该做什么。第二节下课后,应该做眼操了,某任课教师往前一站,学生们有的在做操,有的趴桌子休息,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抢这段时间讲起课来。课间各班走一走,有的班级学生桌面整齐,下节课的学习备品准备齐并统一安放于桌角,然而有的班级学生备品却杂乱无章。
现象二:正值午休时间,走廊内一群学生自由自在的跑来跑去,时而从教室里窜出去追另一学生,时而从一教室跑到另一教室与学生捉迷藏。这时来校参加活动的教师陆续走进教室内,但学生视而不见,偶尔会打声招呼以示有礼貌,但并没有因为外人的到来而停止学校规定不准在走廊内追逐打闹的行为。再看看教师办公室,部分教师正在闭目休息。学校并未出现有值周教师、值周生干预,经询问给出的充分的理由是因为这正是午休时间,没有任何管理规定可以不让人家休息,再说了一个村小学生越来越少了,早黄早好。
现象三:如今家校联系最为方便的就是微信,班主任便可能利用微信群开展作业布置、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然而却有某位家长在朋友圈中发表针对孩子在校内食堂的饭不好吃,受同学欺负无人管等帖子,致使很多家长与社会上相关人都知道了此事情。看来校外的学生管理,教师也应指导好家长。
分析:前两个现象都发生于学生在校期间,后一种现象发生于校外。透过前两种现象可见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欠缺。2015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修订版《中小学生守则》,然而就是这《中小学生守则》每班的墙壁上都在挂着,但实际上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又有多少呢?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管理其终极目标在于使人遵守一定的规则行为,从而促使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学校的管理层有责任,当然,班主任、科任教师也有责任去管理。如不重视则学校管理中就会出现“互相推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管理一片混乱的现象。
关于学生管理,笔者谈三方面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落实职责
当学生来到学校的前一天下午,作为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就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任务,这样不至于学生到校后成为无头苍蝇。同样道理,把学生每天应做的和不应做的,给学生讲清楚,反复强调并去监管,不信学生还如“无头苍蝇”。另外,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出班级干部的作用,让学生懂得有人在管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值周生有值周生的职责,值周教师有值周教师的工作职责,村小校长与各科任教师也有自己的工作职责。那么首先要让大家清楚自己的职责,树立学生管理随时随地的理念。一所学校也要提学校的德育管理,更不应因休息而停止不去管理。就好比午休时间出现学生矛盾学校不会因为休息而暂停调解的;学生打架也不能让他们继续打,等上课铃声响起再去处理。作为领导干部,更不应谈休息时应休息,除非你的工作已经理顺得有条有理,不用你去亲力亲为。在学校学生管理中人人有责,如果人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村小办黄的态度,态度也会决定你将来的工作运气(因为态度决定命运)。
二、强化训练,监督评价
学生的习惯养成重在强化训练,如果一名教师指导班干部每天提醒学生下课后先把下节课需要的学生用品摆好再离开教室,那么相信一段时间后,学生这一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形成。同样,学生值日情况虽然有人监督,但监督的到位不?学校更应建全评价机制。课间能扫出一堆垃圾,只能说班级学生并没有树立起保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卫生保持得不好,这在埋怨学生的同时,监督人员更有责任。如某学校在每学期开展“学生常规、自主管理强化教育系列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渐将良好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准则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动起来,教师动起来,值周教师作为监督者,课间加大督导力度,村小校长加大巡查与总结反馈力度,相信一段时间内的反复强化训练、监督与评价,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会逐步形成。
三、创新载体,形成合力
学生管理的活动载体有班队会、晨会、课堂教学、社区活动、校内活动……学生管理的人员载体有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教辅人员、家长、校车司机、班干部、学生自己……当然,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干部是搞好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为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的生活,以便有利于解决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应常深入家庭等地方去看一看。除非他是一名不负责的班主任。再就是,形成家校联合体,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比如,指导家长合理利用微信宣传正能量,教师可以通过学校通知、班级通知、班级作业等应用可以把孩子在校表现及时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学习动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交流互动可以帮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教育,让学科德育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教学与育人两条线并为一条线,形成一个合力,学生管理才可以迸发出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