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公开课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2018-11-29邱会东贾振福苏小东原金海

科技与创新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公开课课程课堂教学

邱会东,贾振福,苏小东,原金海



网络公开课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邱会东,贾振福,苏小东,原金海

(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

基于网络公开课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化的目的,对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历程及建设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网络公开课对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和管理网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大学生;教学方式;网络技术

1 网络公开课发展现状

公开课最早起源可追溯至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为英国远距离教学而建立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远距离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公开课(OCW:open course ware)则主要指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传播和共享的公开课,以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全球优质的公开教育课程[1]。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课程开放运动,率先将该校的大部分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资料公布在网络上,对全社会开放,让世界上所有的求知者们都可以免费使用该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至今已经公开发布了33个系别超过2 000门课程的材料,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等250多所世界名校和科研单位纷纷加入网络公开课的建设的行列,超过13 000门课程的材料,人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免费享受这些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2012年,由美国顶尖大学针对高等教育陆续推出与网络公开课类似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慕课),与MOOC相比而言,OCW设立时间长、内容更丰富、覆盖区域也更加广泛[2-3]。由于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几乎全是外语授课,语言障碍导致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在国内一直无人问津。

我国的公开课程最初模式可追溯至10多年前新世纪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源于教师的研讨性和展示性的课堂教学,课堂上“表演”的成分较为浓厚,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提问、回答等早已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比较模式化,且内容比较单一,投放到网上的资源少,因此,受到的关注也比较少。

2010-11,网易最先推出“视频公开课”的专题版块,由Very CD与国内知名字幕组“人人影视”介入,前者提供公开课程资源和网络发布平台,后者负责上线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的字幕翻译,共1 200多节的20门课程同时上线,其中,有200多节附上了中文字幕翻译,并且对课程翻译及时跟进更新。由于上线课程大多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牛津等国际一流高校,并且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以及任何网络用户都可免费观看及下载,因此,在国内很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011-01,网易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成为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在中国唯一的企业联盟成员,可以免费共享联盟组织提供的近20多种语言14 000多门课程。同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复旦大学携手网易首度推出国内网络公开课,第一门网络公开课程是由台湾著名历史学者王汎森讲授的“执拗的低音”,课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较好的反响[4-5]。

2012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专门的爱课程网站上推出,爱课程网集中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促进广泛传播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 网络公开课优势及推广的必要性

2.1 网络资源丰富,获取自由便捷

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成熟和智能终端的应用普及,在耳濡目染的移动通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拥有了便捷、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现在的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可能首选互联网搜索引擎而不是教师。开放教育资源的推进与运用,使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社会需求者的“公共产品”。从学习理论的演进过程分析,教师更多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甚至伙伴,当自主、合作、探索等学习方式受到推崇时,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网络公开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6-7],对其推广是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可行性方式。

2.2 碎片化获取知识,促使教学变革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在大学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形成的思维习惯是否活跃,不是取决于学生选择了什么课程,而是取决于这些课程是如何讲授的。在当下大学教学课堂[9-10]出现了“低头族”“淘课族”等群体现象,这些现象提醒高等教育不能再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接受新事物的发展,重建高等教育的开放、包容和自由的学习精神。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培养人才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淘课”现象倒逼课堂教学的变革,借鉴国内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成果是重塑大学课堂权威的可行性途径。

教师对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法的精通都必须付诸巨大的努力,而能达到艺术创新境地也是一种对综合能力的挑战。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升入本科序列欢呼雀跃之后,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势严峻,教师利用网络公开课研习大师们的风采、理解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将网络公开课的教学方法、讲解思路及优质案例,有效地融合到自己的教案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中[11-14],由此可见,网络公开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的良师益友,推广网络公开课促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切实可行。

2.3 缩小师资差距,发挥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优质课程资源缺乏、新引进的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有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然而,从网络公开课大师们精彩绝伦的教学艺术的演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丰富而思辨教学理念的贯彻等方面分析,学习透析如何分析和表征事物,掌握专业研究范式,学习教学之“术”和掌握教学之“道”。从扩大教学资源共享性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名校网络公开课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培养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落实知识开放共享理念,实现教育公平性原则,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价值。

2.4 资源开放共享,促使教育公平

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5-16]指出,在“十三五”期间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中央部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扩大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01-16,由清华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发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在北京成立,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字化教育研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立足教改,旨在丰富教学资源,整合优质资源与技术资源,通过数字化公开课课程建设、应用和共享,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与发展。

3 网络公开课的运用途径与管理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处于形成培育阶段,而网络公开课涵盖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及价值取向,包罗万象。高校教师需要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加强选课指导管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学习理念、思维活跃及国际视野的全面人才。

3.1 对网站平台进行筛选

对网易公开课和爱课程等常用网站平台所公开的各学科门类课程进行筛选,对具有不同内涵的网络公开课分类管理,根据网络课程用户对课程的评价与试点班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归纳总结不同类别课程的特点及适用性;从教师与学生不同层面对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目的、使用类型、使用评价3个角度开展调查,了解网络公开课对师生教学与学习的影响;结合大学生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加强网络公开课的学习引导与指导管理。

3.2 网络公开课的应用及规范管理

网络公开课具有免费、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内容丰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等诸多优点,却与当前大学生在网络公开课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系统性差、结课率低等表现格格不入。此外,网络公开课并非全是精品课程或优质教学资源,由于课程性质、录制技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课题通过下列研究内容,以弥补课程优势教学资源的不足,达到网络公开课学习规范化的目的:调查造成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调查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即了解需求知识系统性的课堂教学课程,还是需求非常简短的微视频课程,或者是在某些知识方面欠缺及需要拓展知识面而需求习题课、学术讲座、欣赏课等,加强学生对网络公开课学习的正确引导与指导;探讨网络公开课在大学生学习中的过程监控、课程选修与考核、学分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3.3 加强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管理

积极引导高校教师有效利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力营造高校“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使网络公开课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同时,把微课、慕课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分析研究国际名校公开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丰富性、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能力及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表现良好的课程,引导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教师学习与借鉴,进而培养教师的进取心、责任感、价值观,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探讨网络公开课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引用、课后习题利用等不同阶段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遴选课程视频片段或微视频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优化设计与改造,从而获得将网络公开课内容深度融合到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与典型课程教学案例,以及探索国际名校公开课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利用与管理。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本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鼓励教师开展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理念与使用技能,在优势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将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网络公开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效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制订网络公开课自主学习的管理规范,探索出一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创新之路。

[1]李京京.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历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3-4.

[2]Olsen A,Spring K J,Young J,et al.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Journal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2-2011”[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3(53):43-47.

[3]Atenas J,Havemann L,Priego E.The 21st Century’s Raw Material:Using Open Data as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J].Der Nervenarzt,2015,47(08).

[4]王峰,李健健.网络公开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5(14):219.

[5]孙文斌.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使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6]王忠才,张元锋,朱立新.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6(08):58-60.

[7]高雅.国际名校网络公开课现象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53.

[8]林娟,王玉明.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广州化工,2012(15):237-238.

[9]季秀怡.浅谈网易公开课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

[10]铁俊.网络公开课对传统教学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3):157-158.

[11]李理.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看中国网络课程[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16-117.

[12]张治勇.网络公开课: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6(04):81-86.

[13]魏蔡连.网络公开课对高校教学的意义探讨[J].高教学刊,2016(18):111-112.

[14]潘凌.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

[15]赵安新,廖晓群.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的思考——以具有行业特色的本科院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9):6-8.

[16]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5):3-9.

邱会东(1975—),男,山东人,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庆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717)

2095-6835(2018)23-0059-03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18.23.059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课程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