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亲子关系中父亲与子女的关系

2018-11-29石艳梅

文学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教养子女家庭

石艳梅

亲子关系是以亲情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等基本内容,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亲子交往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和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两个部分。虽然母亲的天性使然,与孩子更亲密一些,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与父亲建立的依恋类型等方面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一.子女与父亲的依恋类型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辞典中对“依恋”的解释是: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连接在一起的感情,感情的投入,带着尊敬。①最初与父亲的情感连接,是孩子开始了解“我是谁”的第一步。有研究表明,最初的父子依恋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对其后所有的人际关系产生期望。依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②

(一)断续型依恋关系

断续型的关系是随意而不稳定的。比如童年时,当孩子哭,父亲能够恰如其分地应对,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关怀和安全。可惜随后几次,当孩子感到害怕、沮丧或者兴奋时,父亲却没有正面回应,这种变动不定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害怕,觉得周围的世界不安全。父亲对待子女的前后不同和反复无常,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种类型的子女会倾向于提防别人,他们持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成功的喜悦。其次,这种类型的子女性格处于极端状态,有时活泼开朗,有时闷闷不乐。最后,这种类型的子女常常对世间万事万物持有否定的态度。

(二)回避型依恋关系

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父亲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少、拥抱等亲密举动少。成年后的子女会用“冷淡”、“不会表达爱”等词汇来形容他们的父亲。当然,这一类型的父亲是爱子女的,但是他们羞于表达对孩子的情感。结果,他们的子女许多都变得习惯于独自一人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而不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表现为:

第一,成年后,这类父亲的子女在职场上会同别人保持距离。第二,子女们通常被视为孤独者、隐士,或者工作场所等情感氛围的局外人。这类父亲与子女的依恋关系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为常见。

(三)抑郁型依恋关系

在抑郁型的依恋关系中,父亲与子女缺乏沟通的兴趣,小孩子并不明白,自己父亲的不开心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这样一来,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要么试图通过行动来弥补自己,要么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不值得注意。

这类依恋关系的子女长大后,在工作上会通过追求加薪、升职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通过人际关系。他们不自信、不果断,经常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和选择困难,这些都成为他们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第五,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计划,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财务损失。资金周转问题是公司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问题过于严重甚至可能会市公司破产,在现在一些公司都会有一些“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投资过大,有新的项目是没有资金可以投资,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而好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有很大帮助的。通过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最大限量的规避投资到了的风险。一个企业资金是企业正常运作的核心,就像人的血液一样,而一个好的财务预算管理就像一颗心脏。加上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掌管着整个人体的运作。可以看出一个好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计划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规避风险。

(四)安全型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类型。其显著特点是父亲能够给予子女始终如一的爱和支持。情感方面,父亲能够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相信父亲是信任他们的,从父亲那里获得了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他们的个性品质、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父亲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主义制度下,亲子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父亲不再是家庭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与儿童的区别在于“家长领导着家庭,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取决于儿童本人的能力和所受的教育。③

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深远,不同的教养方式也会培养出不同性格和为人处事风格的子女。父亲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④

(一)苛求成就型

苛求成就型的父亲注重子女的外表和成绩,认为成功只是金钱、地位和权势,忽视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会造成子女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极度的不安全感,他们时刻处在竞争激烈和冲突的氛围中,追求自身的卓越,早已经忘了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二)定时炸弹型

这一类型的父亲脾气暴躁,不管是谁引发了他的怒气便会立即发泄出来。孩子早早就具有了察言观色的识人能力。但是,这种暗中观察父亲、维持和平的行为使孩子错过了成长中许多正常和自然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孩子像个“小大人”。

(三)消极沉默型

消极沉默型的父亲的特点是通过行动而非言语来表达爱意。这种父亲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并认为关注家庭的情感幸福是母亲的责任和专长。因而子女的心理会因为父亲消极沉默的教养方式发生变化:被忽视→缺乏动机→惧怕失败→抑郁感。

(四)良师益友型

三.影响父亲与子女关系的主要因素

亲子关系中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父母的文化素质、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完整程度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父亲的性别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子女的性格和气质。

(一)父亲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l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男女两性选择不同的职业,在家庭中的分工也不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力量,就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婴儿从一出生就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综合了那些被认为适合其性别的行为,从而获得特定的性别角色类型。

(二)父亲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者、社会生态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参与抚育婴儿的父亲来说,父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形成与母婴之间同样的依恋联结。父婴交往情景在婴儿多方面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父亲是诱导婴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给予婴儿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此外,父亲是孩子的重要游戏伙伴。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有助于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丰富孩子的社交内容,满足孩子的社交需要。父亲积极参与、引导孩子的游戏,能够激起孩子的积极反应和兴趣,使孩子在交往中更加主动、自信。

(三)子女婴儿期的经验

孩子的早期经验对身心发展的影响深远,良好的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婴儿的某些本能反应如哭、笑等,如果能激起父亲的反应,那么彼此之间身体和情感的交流可逐步建立起亲子感情。

如果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能从父亲身上得到充足的爱和关注,他们会逐渐对父亲产生依恋,这对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有着积极作用。而这一婴儿期的经验将会对日后父亲与子女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加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四)子女的性格和气质

孩子的性格和气质与其依恋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⑧性格外向活泼的孩子能适当的将其需要和心理状况表达出来,主动与父母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而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遇到事情喜欢自我排解,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其内心需要,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四.建立良好父亲与子女关系的技巧

作为父亲,要重视亲子关系对整个家庭教育的影响,用心打造适宜子女生活学习的亲子关系,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技巧。

(一)更新观念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家庭也要顺应这一变化,用新的思维和手段来处理亲子关系。父亲要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不断更新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观念,正确审视自己的意识、做法,科学把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做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对子女提出合理的要求,寻找与其沟通的适当方式。

(二)“言传”与“身教”并重

父亲作为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一员,不仅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提供者,更是孩子成长的积极参与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感情以及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父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启蒙老师之一,孩子喜欢模仿父亲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因此,父亲在孩子面前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孩子学习的素材,不容小觑。

(三)学会亲子沟通

要促成良好的亲子沟通,父亲和母亲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技巧。第一,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第二,沟通时要清楚、具体;第三,言语要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第四,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第五,适宜地运用幽默;第六,不要唠叨。有调查显示,父亲与母亲相比,并不擅长与子女沟通。但是,亲子沟通中父亲的角色是无法替代的。所以,父亲应学会运用各种技巧,拉近与子女的距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注 释

① [美]斯蒂芬·波尔特著,高文辉译.父亲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

② [美]斯蒂芬·波尔特著,高文辉译.父亲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38.

③ [苏]A.C.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

④ [美]斯蒂芬·波尔特著,高文辉译.父亲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9-124.

猜你喜欢

教养子女家庭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Tomb-sweeping Day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恋练有词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