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会大学对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的影响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教会学术大学

王 娴

19世纪初期,外国传教士就开启了中国的传教之路。起初人数极少,传教活动也是秘密进行。1840年鸦片战争的出现,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西方的地位、关系出现剧烈逆转。与此同时,列强坚船利炮使得清政府禁教的策略被击破,传教士大肆进入中国,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基督教,例如兴建学堂、传送经书、四处游说等等。伴随着传教活动的深入展开,教会学校应运而生,而民国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萌芽时期。即使民国政局动荡不安,政府部门仍然极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大量财政资金,加大教育监控力度,并颁布多项教育法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国出现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洋大学堂,但事实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于19世纪六十年代创办的教会大学-圣约瀚大学。20世纪上半世纪,中国出现了十几所教会大学,这些教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起着极大推动作用。这些教会大学所培养的学术人才,学生的成材率,至今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与私立大学相融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会大学的出现对中国大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列强的入侵不仅带来了炮弹,也带来了相当一部分教育文化。从一方面来看,民国政府结合以往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外来文化传播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从现实层面出发,制定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规范促进作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由萌芽逐渐壮大。总结研究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成立、发展和兴衰,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教会大学的历史演进

若要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首先应该了解它的起源,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和演变问题发生在民国初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展现出独特的面貌。本文从民国时期入手,以教会大学为切入点看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变迁

教会大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政府闭关锁国,列强入侵,教会大学的创办是在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与战争、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侵略紧密相连。但事实上,教会大学所崇尚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当时的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是教会一方当时为了更好的招收学生,吸纳人才,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其文化策略进行调整,更多地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将孔孟文化中的仁爱同基督教的博爱相一致的进行传播,加强对中国学生的思想渗透。与此同时,教会大学中国籍教师比例上升,文化课程设置也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说增加国文教学减少基督教文化传播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交流中的敌对和冲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会大学从艰难的创办初期走向繁荣时期,从冲突走向融合。

但是,教会学校本质上是外国对中国所实施的文化传播侵略,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以及以及后来的五州运动等民族运动波澜叠起,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热情觉醒,各类知识分子把希望寄托于各类政治活动,积极起义发动革命活动,掀起一股反对外来资本主义的热潮。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需要抛弃历史文化的残渣,从封建社会解放出来,但不能够一味遵循西方文化教育模式,而教会大学作为基督教背景下的一种特殊存在,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革命的浪潮和民族起义使得北洋政府被迫于1925年12月公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规定基督教学校应立即向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注册立案,共有六条内容;(1)凡外人捐资设立各学校,须依照教育部所颁布各项规则向教育官厅请求认可;(2)学校名称上应冠以私立字样;(3)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①在中美关系恶化之后,中国打破了文化侵略传教的面纱,将教会学校同教会之间逐渐割裂,1927年注册立案之后,教会大学逐渐融入中国高等教育正规体系之中。

2.从时代背景中分析教会大学转变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峰期。列强的枪支弹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对中国的文化传输从本质上来说是借传播之名实施文化侵略。教会大学创办初期,传教士以免学费甚至设立奖学金为名吸引贫困学子就读,课程中大量传播宗教文化,企图从思想上洗脑。随着大量民族运动起义,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信仰基督教也无法挽救当时的中国。教会大学的中国化,是历史洪流发展下的必然选择,教会学校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出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改变。20世纪20年代以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会大学的管辖力度,要求教会学校注册立案,在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之下,教会学校被中国所吸收同化。教会大学带有侵略性质,但是教会大学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有着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②

二.教会大学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的初步发展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转折阶段,在列强文化交流传播之下的“学习”之中发生的。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尽管教会大学的开办是处在战败后的不得以而为之,但不可否认的是,教会大学对民国时期现代大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会大学的出现代表着西方列强的意志,因此不论是它的课程设置、科研方式、管理体系、专业分类还是监管制度,都是以西方大学为模板设立。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较其他国家落后许多,教会大学建立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来华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水平与西方19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20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③教会大学的设立使得中国在教育方面缩短了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进步使得大学教育从近代朝着现代转型,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根基。

1896的维新运动拉开序幕,仁人志士民族热情剧增,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京师大学堂作为变法之后仅存的硕果之一,于1912年正式改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类大学纷纷成立。但是北京大学的课程开设同之前相比并未有较大改变,仅仅是在中学基础上传授新学,从总体来看,大学教育仍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学开设也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北洋时期教育部门颁布了一众措施,如《大学令》和《大学章程》的实施,对大学的制度和章程做出了具体规范。相对于清末高等教育制度而言,其主要变化之一是对封建流毒进行了革除,废除了忠君、尊孔;二是对大学内部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规定,校内设评议会、教授会等机构;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以文理科设置为主的大学与传授实用知识的专门学校之间的区别;四是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了私立大学的举办权。④

三.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思考

1.演变较快,缺乏底蕴。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列强入侵背景的民族奋发改革之下出现的,受到西方外来大学文化影响很大,缺乏历史底蕴。由教会大学为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可以说是完全照搬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从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意义的京师大学堂到具体出台完全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制度仅仅花了数十年。现代大学制度的出现,从源头来看,很大程度上是外力推动之下的后果。

2.起步晚,起点高。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于20世纪二十年代初展露出萌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但是由一开始的教会大学演变发展而来,而教会大学一进入中国实施的就是与当时美国同等水平的教育,一开始办学就同国外较为成熟的现代大学制度同轨,与此同时,大量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学者、教育家对高等教育不留余力的改革,使得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制度或是在思想上都具有很高的起点。

3.应保持学术自由和创新

中国目前的大学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进一步发展,创新是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大学制度的创新离不开学术力量的支持和强化。中国当前大学组织的行政权力泛化严重,行政权力干预甚至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极为普遍。且由于大学自身特殊的性质,校长及院长之类通常以指派确定,因此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往往交织在一起,往往行政权力要比学术权力压上一头,导致大学“官本位”的出现。但是一所大学想要有真正的发展,离不开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因此,大学制度必须有一定创新改革,在大学内部形成以知识、学术、科研为本的价值取向,减少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权力的风气,不然必将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纵观全局,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出现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它更多的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中国从落后的中学教育制度一步跨越到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极大地缩短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

猜你喜欢

教会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学术动态
《大学》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