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文化负载词多维传播视角探讨

2018-11-29曲倩倩

文学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术语西医中医药

曲倩倩

1.中医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及重要性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中医中充满了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词汇。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医药融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为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价值观、生态文化价值观等等具有民族独特性,但又不乏具有世界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和东方智慧,能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特色。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讲话中引用中医术语,如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时,提到了“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2015年11月15日在G20峰会上发表讲话时以中医“望闻问切”把脉世界经济形式,还提到了“标本兼治”,“望闻问切”,“把脉”,“对症下药”等这些中医文化关键词,并赋予这些词新意,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也是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中医名词外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是中医发展传播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古丝绸之路曾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古代文明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国。中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隋唐时期,中医就是日本、朝鲜等国“遣隋使”、“遣唐使”学习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医药交流频繁;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中医药,也为促进中医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在长达一千多年中医对外交流过程中,有大量的中医名词被译成英语。这些名词在其后乃至今天的中医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60多个,总计人口44亿,这给中医文化“走出去”无疑提供了绝好的传播契机。在“一带一路”新的机遇之下,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的省份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都要加快中医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2)两套中医名词译名标准化方案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各有不同,有些值得商榷。

2007年WHO亚太西区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2008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这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是中医翻译和中医对外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套方案中充满了大量的中医文化负载词,如哲学术语、宗教术语和高度文学化术语,也把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格广泛应用在中医名词和文章中。例如,金寒水冷(哲学)、君药(儒教)、阴平阳秘(哲学)、不更衣(便秘,委婉修辞)、烧山火(一种产生热感的针刺手法,夸张修辞)、带下医(妇科大夫,借代修辞)等。但这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中,有些中医文化词的英译相同,有些则有很大的差异,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有些则隐去了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因素,直接用西医词汇进行对译或者只翻译其中的医学信息,例如,风轮(意为黒睛)the black of the eye; 胞阻(意为妊娠期腹痛 )abdominal pain during pregnancy;玄府(意为汗孔)sweat pore等。有些翻译了文化因素,但采取了字面翻译,译文令人费解,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釜底抽薪”(以通大便泻实热的疗法)译成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金破不鸣(肺虚而声音嘶哑)译成broken gong failing to sound;把文学夸张很强的两个针刺手法“烧山火”译成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透天凉译成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近年来中医文化负载词翻译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大多视角单一,有些呈现出明显的西医化倾向

在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中检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翻译”,所得到的论文结果达百条,其中多集中在对《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以及其他一些中医经典文献中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多学者分别使用了顺应论,生态翻译学,目的论,图示论,关联理论,阐释学等视角,但多是借助其中某一理论来探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很少能根据中医文化负载词自身的文化属性(富含哲学术语、宗教术语、高度文学化术语、生态文化术语)进行合理分类。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单一理论视角可能无法穷尽其涵盖的领域,因此如果能从多维度翻译视角来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就可以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医文化。

西医和中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注重辨“病”,是对于某种具体疾病的临床诊断,而中医讲究辨“证”,如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等等。很多西医名词难以找到恰当的、与之对应的中医词汇。另外,西医中还有大量中医中没有的名词。其实,反之亦然。由于中医体系的独特性,许多中医名词也很难找到西医中对应的词汇,即便有,其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西医化的译法会造成中医涵义的混淆。如中医中的“心”跟西医“心”的概念有相同之处,都有与血有关系的意思,中医中常说的“心主血脉”与西医中指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是同一个意思;但中医中的心还有“主神志”的概念,这是西医中所没有的,因此将中医中的“心”单纯翻译为heart其实并不能够完全穷尽中医中“心”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些由心构成的特色的中医词汇,如心血、心阴、心阳等也要相应地由英语中的heart加上blood、yin、yang来构成新的词汇:heart-blood,heart-yin、heart-yang,这些就是明显区别于西医词汇的中医特色词,虽然这些中医用语在英语中只是有其“形”,但却无其“意”,但为了保持中医特色,也应该使用或者构成一些新词。如中医中的概念“表里”、“六淫”等。在英语中有external,exterior(表)和 internal、interior(里),也有wind(风)、cold(寒)、summer-heat(暑)、dampness(湿)、dryness(燥)、fire(火)这些概念,却没有中医上的特定内涵。但可以借用这些英语中的日常词汇,而不是特定的西医词汇来表达中医特色词,如可以借用heart和fire这两个英语日常词,来翻译中医特色词汇“心火”(heart-fire),虽然英语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词,但是这种直译比意译成internal heat更能保留中医特色。这样的翻译方法就是值得提倡的。

“西医化”的翻译策略属于意译的一种,旨在直接使用西医的词汇、术语来翻译中医中的特定词汇、术语。如将”走马喉疳”直接译为西医的术语vincent’s angina(奋森氏咽峡炎);“风火眼”直接译为acute conjunctivitis(急性结膜炎)等,这样的译法目的就是为了能使目标语读者更快地理解和接受中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西医本身就不是基于日常的语言,而是基于“死去”的拉丁语,西医术语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来说,非常复杂而又难以理解。更有甚者,德国中医研究专家Manfred Porkert(汉名满晰博)提出,完全用拉丁语来翻译中医术语以体现严谨性,译例如下:内关:clusa;足三里:vicus terlius pedis;涌泉:fons scateus等等。但是,对比已经死去的拉丁语,将“心痛”译成heartache比起译成cardiodynia更容易理解,而后者对于西方读者中的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也许都要查查字典才能理解,由此可见,西医化的方法来翻译中医本身就行不通。总的来说,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从多维翻译视角来进一步研究。

4.结语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各个国家和民众都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随之由生态危机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它包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观念、理念等,比如生态哲学、生态审美、生态思维等。中医文化中就包含具有人类普适性的方法论和生态文化价值观。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方法论,其构成要素也是生态词汇,即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因素与人体之间的联系。“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体现出中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天人合一、四季养生、顺应自然等这些术语都是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在探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既有民族独特性,又有人类普适性的词汇进行单独梳理,从生态美学,文化哲学观,文化缺省与补偿等多维视角来翻译这些词汇,逐渐使中医翻译摆脱西医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他者”,这样有利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特别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应关注中医文化的传承、传播和融合问题。

猜你喜欢

术语西医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