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着地探寻当代中国大学的精神气象
——读蒋洪新《大学的意义》有感

2018-11-29刘铁芳

大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教书育人大学

刘铁芳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与象征,大学的格局来自大学师生所展现的精神气象,大学校长的精神格局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该文章探讨了在当前日渐浮躁的环境之下,大学如何持守“大学”的理想,聚焦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并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作为中国大学,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在弘扬大学精神气象的同时更要彰显中国精神,续接民族命脉。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大学,一所伟大的大学并不在于其楼宇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其所昭示出来的精神格局的伟大。“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孤立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应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1]一所大学的格局来自大学师生所展现的精神气象,其间校长自身的精神格局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近年来,英美语言文学研究出身的蒋洪新教授作为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从学校实际出发,兢兢业业地探索一所大学应有的精神气象。

大学有精神,大学的精神首先体现为大学作为“大学”的精神。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与象征,一所大学首先是“大学”,才可能是好的大学,作为大学校长首先要续接人类大学的精神理想,而不是自闭于个人想象。作者以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理想开篇。这位活跃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家认为“大学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纽曼看来,大学的目的不止在于发展人的理智,更在于“培育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应当率先垂范,在大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和谐相处,通过启迪学生阅读经典,唤起、激励青年人探究真理、自由和美德,永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机活力,实现更高人生目标的追求。培养完整的人,塑造良好的气质,是大学的永恒理想。20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日渐浮躁的发展环境,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本质以及大学的使命。哈佛大学校长凯瑟琳·福斯特提出“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这一理想与纽曼的观点如出一辙,向世人描绘出一流大学的精神:反对功利,拒绝媚俗,拆除樊篱,崇尚创新。

《大学的意义》这本书紧密围绕大学理想,聚焦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并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首先,大学为学生。大学要始终将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满希望、人生出彩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个体通过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从而集聚起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实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构成个体成长的方向与动力。蒋洪新强调,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大学的主角,通过关爱学生、聚集良师、完善课程使学生体验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感悟读书带来的充实与愉悦,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其二,大学出大师。好的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机缘,也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幸运。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乃是从游的技艺,大鱼带着小鱼游”。某种意义而言,大学之大就是大师为学生所开启的知识空间与人格理想。因而,大学老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勤勉严谨、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精神与品格引领学生追寻真理。作者在书中对廖世承、张楚廷、李双元等教育思想家潜心学问、教书育人的理论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如同学校的眼睛,清楚地把握学校教学方向,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国”大学的精神。办在中国大地上的大学当然应该有中国大学的风范,中国大学不仅仅要着眼于面对中国问题,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续接民族命脉。立德树人是中国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大学的一切工作要聚焦到育人的本质上来。蒋洪新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努力培育具备人的整体素质、共同价值观和审辨式思维的全人英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结合中西方对于大学精神的阐释,引用《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和雅思贝尔斯“大学旨在培养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观点,提出中国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学科实际,在注重学科前沿知识讲授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积极理解时代与社会,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个人命运融入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在书中,蒋洪新特别谈及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在“做文化的先进、国民的导师”理念引领下,世承先生倡导德育、智育、体育并进,与学生一同勤恳学习、艰苦劳作,在崇山峻岭、万般艰难的环境中创立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蒋洪新指出:“大学是学府,校长应该是爱学问,做学问,并且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他才更加理解、尊重和热爱做学问的人,从而将大学带向更高的水平和境界”。作为大学校长,他努力探寻学校个性发展的路径,并且把个人对教育的理解融入其中,显现出“双一流”建设地方综合型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

最后,“当代”中国大学的精神。大学的宗旨是对知识与真理的无上追求,必须与时代相呼应,涵育广博充实的生命,推进民族社会的发展。这种当代性首先体现在大学民主制度的建设。在书中,蒋洪新围绕国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目标,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紧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遵从《大学章程》、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机制体制创新、与政府和社会密切协同互动等诸多有益经验。这些实践探索充分遵循了大学自身发展逻辑,有效地处理了大学发展的学术性、自主性与社会需求功利性之间的关系。其次,当代性也体现为如何切实推进以智慧校园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现代化建设。蒋洪新格外注重科学技术在推动大学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他谈道:“智慧校园要以服务现代大学建设为目标,为学校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全面推动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变革。”为此,他在学校中一方面大力推进师生员工提升智慧校园开放共享意识及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最后,大学的当代性体现为如何紧密围绕“四个服务”的战略目标,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地区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紧相联,深度地回应现实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蒋洪新密切关注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注重大学改革,通过推进前沿研究和关注智库建设以增进大学的活力。他认为师范大学在向综合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与社会科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实验场馆、信息技术等资源与社会和城市的共建共享,提升学术境界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师范仁道,拓展师资培训范畴,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成为带动地区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的强大引擎,为区域和国家教育持续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正如书中开篇提到的,办学育人要在“学中思,思中干,干中又学,学中又思”。蒋洪新就是这样一步步扎根到教书育人的大地之上,执著探寻当代中国大学的精神气象,以独到的理念与方式,展示出一个又一个教育的新视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湖南师范大学还远不足以成为伟大的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有着地方的身份与区域的限制,但精神的大学是没有边界的。作为校长的蒋洪新就是要把伟大的大学理想执着地书写在岳麓山脚这片古老而神奇的湖湘沃土之上。

注释: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25.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教书育人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篆刻
《教书育人》编辑部公示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2015年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