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及有效供给研究”成果报告

2018-11-2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乡供给家庭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江西师范大学张意忠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及有效供给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50097)。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及其特点

高等教育需求是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属于个体需求,主要是出于对知识能力、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地位的需要。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与合理性等特点。家庭、学生、教育与社会是影响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有因素。

2.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人力资源投资得到有效回报;高等教育价值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促进身心发展和个性培养,产生外溢效益;教育投资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产生价值增值;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能够满足心理需求,实现人生价值。这些理论为家庭高等教育需求提供了理论支撑。

3.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理论模型

该研究模型的自变量即城乡家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城乡家庭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区域与形式需求是本模型的因变量。由于高等教育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结构等通过各级各类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情况和收益状况反映出来,形成价格信号传递给学生及其家长。因此,城乡家庭根据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信息形成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收益,进而产生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区域以及形式的选择,形成了包含学生个人学业成绩、家庭背景、高等教育需求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4.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实证分析

通过对江西省3,050位高中学生家长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旺盛。通过卡方检验显示,城乡家庭在高等教育的区域需求、层次需求与专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高等教育的形式需求与类型需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于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需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家庭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的热门专业,农村家庭的需求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高校的普通专业。影响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而城市家庭为子女、学校与社会等外部因素。

5.高等教育供给现状分析

对我国及江西省高等教育在类型、层次、区域、专业与形式上的供给分析表明,面对家庭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显现出高等教育供给数量不足;供给结构有待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等,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有待调整;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6.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理论

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理论为满足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提供理论支撑。高等教育供给包括潜在供给、实际供给和有效供给。高等教育的政策、资源、规模、需求与师资队伍等影响高等教育供给。在供求均衡点上的供给是有效供给,供求标准、效率标准与公平标准是评判高等教育供给是否有效的依据。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是高等教育供给不足、高等教育供给过剩、高等教育不良供给。

7.形成有效需求,加大有效供给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密不可分,相互制约,供给有效必须根据需求、引导需求、满足需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源于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家庭资本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帮助家庭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价值,形成有效需求;重视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加强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保障城乡家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

(二)研究方法

该项目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及其有效供给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收集研究资料,对关于髙等教育供求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需要完善的领域,以及他们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是调查法。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进行调查,样本为江西省普通高中就读的3,050个学生家庭。抽样方法兼顾到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结构的城乡家庭。主要包括研究概念框架的确定、研究问题的形成、研究假设的提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的预调查、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问卷设计考虑被试者的文化程度和言语理解能力、合作意愿以及客观因素。

三是统计分析法。以调查取得的资料为依据,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相关统计分析及建模、对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通过卡方检验,对5个理论模型的自变量、因变量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因素所在;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需求函数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找到城乡家庭背景与其高等教育需求的相关性。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及其供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的特点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其实质是对知识能力需求、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地位的需求,其高等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合理性及非理性的特点。

2.城市家庭资本优越于农村家庭

城乡家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存在差异。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城市为中心,导致城乡家庭资本存在差异,城市家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明显优越于农村家庭。

3.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存在差异,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城乡家庭资本存在差异,而资本又是影响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家庭资本决定了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能力,影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与可能,进而影响子女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在国外还是国内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什么类型、层次、区域与专业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实证研究表明,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总体需求、形式需求与类型需求趋于一致,差异不显著。它们对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需求旺盛,对专科院校、民办高校、非全日制高校以及农林高校需求不足。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区域需求、层次需要与专业需求存在差异,城市家庭对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的高校需求以及对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需求比例远高于农村家庭;城市家庭选择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本专科高校的比例高于农村家庭,农村家庭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城乡家庭对文科类专业需求最为强烈,对农学专业缺乏需求,城市家庭选择重点高校普通专业的比例高于农村家庭。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存在非理性成分,脱离实际,一味追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导致需求难以满足,成为无效需求,或是有效需求不足。

4.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不同

城乡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均受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子女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六个方面的影响,但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对农村家庭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家庭资本因素是农村家庭做出高等教育需求选择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家庭在做出高等教育需求选择时,倾向于子女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注重外在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5.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呈现出数量供给日益增加、区域供给分层化、形式供给差异化、类型供给复杂化、层次供给多元化、专业供给动态化的状况,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表现为优质供给数量不足;供给结构有待完善,城乡供给与区域供给不均衡,专业供给有待调整;供给质量需要提高。

(二)对策建议

1.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家庭资本差异

一是改革城乡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隔在城乡之间的一道藩篱,城市户口家庭在子女入学、就业、医保社保、生存环境等方面拥有诸多的便利条件,农村家庭享受不到这些优惠待遇。户籍制度改革,要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许多不平等,去掉捆绑在户口上的社会福利资源,各区域所有户籍人口,不论性别和年龄、不分城乡家庭,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城乡平等。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明确农村集体产权归属,通过土地确权,将农民的承包权、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尝试制定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机制,农民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宅基地的抵押、担保与转让,使其在城乡居民之间进行流转,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将土地以转包、出租、入股、托管的方式参与经营,获得土地收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强调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并且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完善农村土地保障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侵犯农民土地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优化升级,满足市场需求;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保障,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构农民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服务;大力开发非农产业,发展具有活力与潜力的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业和小微企业、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实施惠民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金融支农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2.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提升农村文化资本

通过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培养有素质、有内涵、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秉持合理的教育期望值,提高他们的子女教育能力,提升其生活品质。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要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县乡(镇)二级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制定规章制度;提供经费保障,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任教;整合教育资源,将农村各类教育资源统一合并到农村社区学校;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菜单式”的文化知识、科普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教育。

3.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要树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理念,抛弃以城市为中心、追求效率、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做法,树立效率与公平并重、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实施农村学校经费投入倾斜政策,实行不均等分配,差异化配置,对弱势学校进行补偿;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精神奖励,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晋升空间;废除重点学校制度,我国实行重点学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尽管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重点学校仍然存在,也为老百姓所接受和认可。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不是要所有的学校都同步发展、均匀发展,而是各有侧重,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为了提高社会弱势群体阶层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保障。

4.形成家庭高等教育有效需求

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有强烈需求,但又存在非理性因素,一些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不能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对高等教育需求做出盲目的选择,出现高等教育投资的非理性化行为,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不顾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盲目追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终可能会导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导致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失败。

形成家庭高等教育有效需求,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价值,形成理性的高等教育需求观、消费观,减少不理性因素,合理估算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存在投资风险,做出需求的理性决策;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同时根据子女的学业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做出取舍,不必去追赶热门专业;加强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的了解,通过多种途径,如咨询专家、通过网络平台等了解高校及其专业发展情况,综合权衡,做出理性选择。

5.加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

(1)实施高等教育区域供给平衡

第一,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

一是实施顶层设计。中央政府应该把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面对目前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进行有效调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结合各地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有效举措。选择需要重点发展的高等教育区域,实行分类建设、分类指导,合理配置和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二是实施政策倾斜。基于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现状,除了已经推出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之外,有必要对高水平大学进行结构调整,在没有部属高校和部属高校数量较少的人口大省,实现优惠政策,给予每省建设一所重点大学,选择一所办学水平较高的省属高校升格为部属高校,进而对所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高校设置与升格、学位点与科研项目申报、高端人才的评选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

三是补偿经费投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劳动力接纳能力的不同,导致中西部高校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流向发达地区,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负有一定的补偿责任。尽管这种责任计量比较困难,但应该通过中央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子女又难以享受到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因此,发达地区适当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进行经费补偿也在情理之中。

四是调整招生计划。鉴于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学生就读部属高校的概率低,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发达地区高校增加对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人数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因此,作为中央财政投入的部属高校,应该减少所在区域的招生指标,按照各省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计划,并适当照顾中西部地区,增加它们的招生指标,缩小省际之间高考录取率的差距。

第二,加强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

一是激发合作意愿。加强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更多的是发达地区高校扶植、支持欠发达地区高校,发达地区高校是否有合作愿意和诚意,需要它们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支持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利益激励与补偿机制,通过制度设计,把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利益互补基础之上。需要国家对发达地区高校进行利益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予以激励,调动其积极性,否则,单纯地靠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难以取得实效。

二是构建高校合作联盟。采取发达地区的部属院校与欠发达地区的相关高校“结对子”的方式,有重点地支持薄弱高校的发展,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经验,选派优秀教师挂职锻炼,接纳师生来校学习、交流与访学,进行协同创新,共享科研成果。要形成一套合作制度,对合作目的、内容、方法与途径等进行规范,从根本上保障合作的深度、广度,使之落到实处。

三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高等教育资源有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以及理念、文化、精神等无形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有利于提高其资源的使用效率。作为发达地区部属高校,具有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的优势,可以设立课程资源库,共享课程平台,实行课程移植,学生跨区域选课,学分互换,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市场。搭建科研平台,成员互动,信息共享,联合攻关,实行科研协同创新;建构高等教育改革信息共享平台,传递高等教育改革信息。

第三,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

要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差异,迫切需要部属高校合理调控属地化招生比例。部属高校是国家设立的重点大学,由国家投资办学和管理,理论上,部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要改变属地化原则,超越区域界线,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平均分配,报考人数越多,其分配到的招生指标就越多,以保证个省市自治区高考学生具有同等的进入重点高校就读机会。当然,有的部属高校是由多所高校合并而成,情况比较复杂,地方政府对其进行了办学经费支持,故属地化招生比例较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实施过渡化政策,逐步缩减属地化招生比例,以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平等。

(2)扶持和支持资本弱势的农村家庭

一是加大农村家庭子女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高等教育具有缩小代际差异的功能,因此,如何保障农村家庭子女享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供需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农村家庭子女就读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问题,多年来国家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安排了专项招生计划。这种做法确实提高了农村家庭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改善重点大学的生源结构,但问题的关键是要增加农村子女就读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完善好制度。

二是加大对弱势群体家庭的资助力度。除了政府经费资助之外,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赢,吸纳社会团体、组织、个人与企业等资源在高校设立基金,广纳财源,资助贫困大学生。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建立社会捐赠的有效渠道,倡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与高校贫困大学生“结对子”,对口支持,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对于捐资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实行税收减免,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3)调整层次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我国高校各层次结构人数比例成腰鼓型,与世界各国的金字塔型不吻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因此,要加大专科生人才供给,降低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增长幅度。从2000年到2015年,在校博士研究生增长了4.85倍,在校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80倍,在校普通本科生增长了4.64倍,在校普通专科生增长了4.85倍,比较而言,在校硕士研究生增长幅度明显过快。

高校专业调整要遵循社会需要与学科发展的逻辑规则,按照学术发展演变的特征,基于人才成长的需要,在学科的交叉领域设置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造传统的老专业,淘汰一批缺乏社会需求的专业。要下放高校专业设置权限,赋予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让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设置专业,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加强调控,提供信息服务。高等教育办学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走,市场需求具有自发性、随意性、滞后性,高校不能亦步亦趋,盲目追求市场规律。对于一些缺乏市场需求的文史哲类专业,基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需要设置。

(4)满足城乡家庭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需求

家庭通过缴纳学费购买高等教育服务,有权力获得满意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需要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话语权,要建立畅通的大学生及其家庭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介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管理过程之中;要及时了解大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预期目标和愿望,实施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要提供满足家庭多维需求的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各高校科学定位,不越界,基于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安其位,培养人才,形成特色。各高校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而不是跟风,追求“高大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实施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提供多样化、丰富多彩的高等教育质量,才能够满足不同家庭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供给家庭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家庭“煮”夫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恋练有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