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 共育教学标准
2018-11-29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宋良玉
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 宋良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五个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由此可见在国家层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企业的人才供给侧,站在企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高度,以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为例,探讨校企共商人才培养大计的方法和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校企两张皮”的难题,校企合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冷。究其原因,这是在人们旧有的观念里,总认为“办教育是学校的事”,特别是在企业的观念里更是如此,他们的思维里总有这样一种观念:“学校培养的人能用我就用,不能用到了企业自己再培养”,从而形成了长久以来的“校企两张皮”难题。那么企业是不是不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呢?也不是,企业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他们有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式、评价指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等。譬如,在丰田汽车公司的软实力中,对人的重视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人是最大的经营资源”“制造产品就是培养人才”“人是成长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长期以来在丰田汽车公司便形成了“重在培养而并非选择”的企业人才培养文化。既然职业教育是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也要进行人才培养,那么,校企能否共商人才培养大计,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让职业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高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呢?
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2.1 构建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政研教企校”五位一体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团队
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时,树立“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从专业教学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的层面开始,站在职业教育是企业人才供给侧的高度,构建由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和中等职业院校教学专家组成的“政研教企校”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开发团队,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客观要求和评价方式等直接融入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确保开发出的汽车类专业教学标准能满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的要求,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2.2 明确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学标准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有教育教学的特质,企业有企业的特质,在制定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将教育教学特质和企业特质有效融合为一体,是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核心问题。这里首先应该明确企业专家能够参与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笔者以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为例,站在行业和教育的中间位置,经过全面分析认为,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职业教学标准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企业的人才供给侧,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其实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一致,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应侧重于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确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一点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 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对比原有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课程设置内容除了文化基础课以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相差无几。以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为例,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设置的专业课程均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并且在深度和难易程度上也都相差无几,几乎是将汽车类专业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囊括了进去,这不符合人才的技能成长规律。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将一个初中毕业生培养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应该和企业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型员工的过程相似,企业技术型员工的技术能力是有梯度的,不能要求一名员工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技术梯度内的技术能力,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上就应该有梯度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高一梯度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并行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按照技能成长规律,站在终身技能提升的角度,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职业技能的入门阶段,培养的应该是“汽车护士”,而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技能的中级阶段,培养的应该是“汽车医生”,并且应该将更高一级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能力留给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去完成。而这一点恰恰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采用的通行做法,这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彻底打破了原有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的格局,也为今后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2.2.3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以汽车类职业教育为例,随着制造汽车的原材料、汽车零部件加工工艺、汽车的装配工艺、汽车运行材料等的技术进步,以及道路条件的大幅度改善,汽车发生故障的概率越来越低,但交通事故依然无法避免,“车不坏了”将成为汽车后市场的“新常态”。那么,过去汽车“以修为主,以养为辅”的理念已经被汽车“以养为主,以修为辅”所替代,汽车后市场的岗位、岗位能力、工作内容、作业深度等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业的汽车后市场将面临一场大的转型升级,这样,职业院校原来所设置的专业必然无法满足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需求,更不要说与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进行有效对接了。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原来作为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由于发动机不坏了,变速器不坏了,也就没有必要讲那么多、讲那么深了,而对于发动机、底盘的养护技能却应该加强。对汽车后市场的专业人才需求、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工作内容等的深度理解,并不是职业院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短暂的调研就能够深深感悟到的,因此,在确定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的对接方面,就必须要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否则所开发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就会依然是空中楼阁。以汽车类专业为例,笔者认为,在汽车“以养为主,以修为辅”的新常态下,应该站在行业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角度上,尽快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开发出以汽车养护技能为技能核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和以汽车美容装潢和微创修复技能为技能核心的“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教学标准,使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设置有效对接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需求。
2.2.4 依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技能教学标准
无疑,企业专家对企业人员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标准的理解是最深的,感悟是最透的。因此只有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才能有效地将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群和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中;只有在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下,才能重新定位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按照行业通用技能人才需求,建立基于工位要求与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将企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有效融入课程模块,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课程体系,让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体现一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技术规范、职业操作规程、方法步骤及拓展知识等,才能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技能教学标准,确保汽车类专业教学标准与汽车后市场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使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所谓实用性,即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目标,以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为标准,对接汽车后市场和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生产实际。所谓有效性,即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技能教学标准在内容上做到了“四个对接”,即学校讲授内容与企业技术内容对接、行业技术要求标准与学校讲授内容对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与学校教授内容对接、学校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并能准确把握汽车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内容递进。
2.2.5 将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企业普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得知,企业所认为的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企业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积极、自信、建设性、欣赏、乐于助人等)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就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而对职业素养本身的理解和把握,企业专家无疑最有发言权,在开发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时,直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进去,才能将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标准和技能教学标准中去,让教学标准更能体现出更加突出的职业特性,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2.6 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子,也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点其实无须多讲,因为企业专家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了如指掌,他们只要将企业评价从业人员的方式和方法有效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即可。而这一点如果仅仅依靠职业学校的老师去确定评价指标的话,就会出现“优秀的毕业生”并不是合格的从业人员的情况。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时,就必须要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
2.3 依据企业专业确定的人才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和技能教学标准
职业学校在开发课程标准和技能教学标准时应严格依据企业专家确定的人才标准进行。企业专家依据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后市场需求确定了人才标准之后,职业学校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标准、技能标准、评价标准等教学标准才能实施教学,而这一转化过程,更是产教共建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开发教学标准的职业学校教学专家同企业专家一起下沉到汽车生产和维修一线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取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作业标准、考核标准和职业素养;其次是职业学校教学专家要会同企业专家一起提炼、梳理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对应的知识点;最后就是职业学校的教学专家依据人才技能成长规律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会同企业专家一起开发出课程标准、技能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等教学标准,确保能将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对应的知识点和职业素养有效融入教学标准,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标准的职业特性,又保证了教学标准的教育特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