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和大学的使命
2018-11-29叶静漪
叶静漪
“一带一路”与大学使命的关系。从使命的情况看,“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背景、具体的内容非常重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它是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就是通常说的“五通”作为主要内容,也是为了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通这样的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五通和五路具有政策本身的内容,也是策略具体的目标,提出的非常宏伟。这个决策和大学有什么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说它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还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所以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一流大学的使命
一流大学和国家战略有什么样的联系?一流大学的使命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大学的使命或者职能都定义为人才培养、创造新知、服务系统、弘扬文化,这几年加了一个促进国际交流。这些大学职能确实是非常重要,使命本身也有核心使命和外延任务,特别是一流大学,它的根本使命是要推动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培养人才和创造新知应该是大学最重要或者最核心的使命、职能,也就是教学、科研是它的基本中心。服务社会和弘扬文化还包括促进国际交流,这些是大学做好了自己的核心使命以后就能够形成的一种效应,或者自然发生的效应,这就形成了整体的核心。所以我们在围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然是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要培养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才,也要产生推动国家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怎么能够做好?国家要求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来办一流大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办一流大学非常重要的特征。在这里,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机制,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完成好自己的培养人才和创造新知这样的核心使命,由此推动、带动服务国家、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总体使命。所以我想国家战略和大学使命从这方面进行理解。
二、北京大学与“一带一路”的渊源
今年5月份,北大迎来120周年的华诞,北大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就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最前列,我们觉得时代赋予或者党和国家赋予我们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只有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为我们对外交流和开放指明了方向,北大围绕这些国家战略,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创新,我们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北大还是有比较好的传统积淀,这个积淀体现在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比北京大学的生日还早,前身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当时就开设了东方语言课程。1949年季羡林先生回国以后在北大建立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现在开设了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课程,到现在已经拥有了蒙、朝等12个招生语种、50名教师、大约500名在校学生。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古丝绸之路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如历史系荣新江教授的《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的《沙海古卷》等等。
在新的要求下,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在学科建设上明确了“区域与国别研究”,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发展两大前沿与交叉学科领域之一,形成支持“一带一路”相关领域优质学科群,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语言工具、一手材料。在人才培养上,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二十多个国家合作启动了包括语言课程、讲座、文化课程、文化节活动,还有大师眼中的“一带一路”等专门的系列课程和项目,也成立了语言中心,开设了40门外国语言和文化系列的公共课程,为学校各学科提供高质量和菜单式语言教学的服务,基本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系统地推进了本科跨学科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在外国语言、外国历史本科跨学科专业创办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规划建立研究生阶段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交叉学科,为沿线国家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设立学生联合培养项目、资助师生赴对象国开展中长期研究等等。我们在扩展交流的情况下对学生还有非常好的推动,我们的学生自发的组织,最近刚编写完成《“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一书,该书内容非常丰富,介绍了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的情况,包括他们对“一带一路”的畅想及承担的责任。在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做大讲堂、做报告等,在智库建设上我们成立了跨学科的平台,也做了一些努力。
整体来说,北大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做了一些努力,我们觉得这些努力是在路上,而且这些努力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包括一流大学的创建,实际上都有非常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在大学的参与下,“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取得成功,并且也能够支持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