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

2018-11-29赵西竹

教书育人 2018年32期
关键词:督导县域优质

赵西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上好学’”,“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县,将在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追求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后续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想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我们必须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1.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从提出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到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现基本均衡,意味着人人“有学上”,这只是教育公平中的“起点公平”。而要实现教育公平中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我们还必须追求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过程的公平要求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它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和理想。优质教育均衡不仅关注教育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也突出强调教育结果的公平”。要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校的规模和受教育者的数量,更要关注学生同等受教育权的实现。在受教育过程中,人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对教育内涵、教育质量的关注,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人人“上好学”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实现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强调挖掘学校的内在潜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教育改革和发展一定要始终围绕“公平”和“质量”两个关键点,进一步巩固基本均衡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各部门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向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

2.特色发展是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均衡是在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追求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均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本校独特的发展模式,走出各自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各学校既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又要遵循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全面而又有个性化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化、学校发展的特色化和学生发展的全面个性化。

二、树立理念,主动作为

“优质均衡通过教育资源的高标准,教育质量的高水平,校际差异的高均衡和各类人群的高覆盖,提高教育公平程度和社会满意度”。这就是说在基础教育规划上,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落实上,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不能仅限于教育部门,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各部门都要深入研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在管理水平、师资配置、办学质量等方面都能处于优质均衡发展的状态;学校层面要确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创新模式,扎实推进

1.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体制有效运转

(1)创新学校管理,实现内涵特色发展。抓好学校内部设施的使用,切实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益。学校应集中力量抓好特色学校建设,鼓励优质特色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抓好学校文化建设,以特色发展促进学校文化发展,引领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2)实行教师“县管校聘”。“县管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校聘则要求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这一变革对于统筹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推进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的矛盾,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扩大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学校要通过定岗、选聘等方式依法与聘用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

(3)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落实《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投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严禁乡镇学校教师调入城镇超编学校,杜绝教师长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鼓励新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改变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和数量不足的状况。对于结构性缺员,鼓励专任教师走教,以弥补学校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开展城乡学校交流活动,要求帮扶学校之间互派校长挂职,互派教师任课,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以此来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教育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可以针对农村教师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落实农村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交通补贴和乡村教师体检制度。让农村教师能真正体会到:生活有甜头,待遇有想头,工作有奔头,以此来激发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5)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培训经费保障。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规定学时的培训。创新教师培训载体,依托远程研修、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网络资源,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到县域内讲学,进一步提升培训层次和培训水平。加强校本培训建设,推行校本培训项目化管理。

(6)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校长选聘、校长任期交流、校长职级薪酬和校长考核评价等制度。选派精通业务的优秀人才担任一校之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校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7)构建区域教育协作机制。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校际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教育发展联合学区管理模式,以区域位置、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对均衡为原则,将县域内中小学分成若干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以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示范学校为辐射中心,带动周边学校,通过点面结合、捆绑发展、校际联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县域内中小学合作开放、共同发展”。依据县域内各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县域内各学校组成共同发展联盟体,建立校际管理、校际学科改革等联盟互助提高机制,城区优质示范校与普通农村中小学要结成对子,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科研、师资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8)全力解决“大班额”问题。基本均衡阶段解决了“超大班额”的问题,在优质均衡发展阶段要坚持“围点打援”、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尽快解决“大班额”的问题。“围点”治标:加快城区学校建设,迅速增加学位,并将超班额的学生妥善分流。“打援”治本:全面加强城区周边乡镇和偏远学校的内涵建设,选优配强校长,加快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彻底解决择校热的问题。

2.创新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聚焦课堂,深化改革。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推进优质均衡发展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转型。

(2)资源共享,实现优质均衡。从课堂教学、教研教改等领域着手,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启动“名师资源共享工程”,用名师优质课堂资源引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县教育科研中心开通了“教研论坛”“专家在线”等栏目,建立教研教改QQ群、博客群,实现县域内城乡教师共享课件、教学感悟、学习心得等教研成果,开展面向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落实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是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全面+特长”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对教师注重内涵评价。在教师评价上,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摆正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以学历提高促能力提高,鼓励教师进行研究,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在学校评价上,注重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学校的考评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建设挂钩,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在学生评价上,改变以往只看重考试分数的做法,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四、强化落实,评估保障

1.建立责任落实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发力,各方面协同配合,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作为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规划方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建立责任落实保障机制。县级人大、政协部门要定期组织代表、委员到学校视察工作,建言献策。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片、科室员工包学校,形成均衡发展帮扶责任制。完善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保障机制,每年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并随着每年教育投入的增长而增长。

2.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地方教育督导机构应主动探索并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督评估机制。

第一,开展综合督导评估。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落实的重要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布局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等。发挥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督政、督学职能,不断缩小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的办学差距,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第二,进行专项督导评估。发挥教育督导评估对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加强学校“四化即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办学效益优质化、发展特色化的助推作用,激发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推进学校自主纵向发展,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每年年底,县政府教育督导室都要从教育管理法制化、办学行为科学化、教学质量优质化等方面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全面地综合督导评估验收。

第三,组织随机督导评估。根据社会关注的教育重点、热点问题,教育督导室要适时地开展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工作的随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向被督导单位下达督导意见书,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按照要求报告整改情况。必要时,政府督导部门还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检查或者回访复查。

3.健全社会满意度提升机制

(1)健全社会满意度测评制度。对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均衡发展成效展开走访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的满意度测评,以人民满意度来衡量和促进优质均衡的发展。

(2)深化家访制度。深入推进教干教师家访制度,实行教干教师包户制度,每年定期入户家访,深化家长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快家庭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家长课堂活动,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为优质均衡发展增添动力。

总之,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全社会要一起发力、协同配合,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任务,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争取早日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督导县域优质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优质父母”不能靠培训速成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