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华,一个蚌痛成珠的过程

2018-11-29孙玉石

初中生写作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任安武功史铁生

◎孙玉石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上面选文中罗列的事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在遭受巨大打击之后,仍百折不挠,最后成就了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些人都是内心强大的人。

他们都把人所不能承受的苦难生生承受下来,然后让它转化成咬牙前行的动力,最后取得成功。这个过程,在心理学理论里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升华。

我们前文提到,人类有一种本能,把令自己难以接受的精神上的痛苦、紧张、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各种心理上的调整办法,使自己避免这种精神痛苦。这种本能统称自我防御,它有各种形式,其中,升华是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把自我及社会中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及痛苦,转为所能接受的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书信中,列举出一大串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证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人的内在痛苦郁结于心,最终通过发奋有为,让自己成为“非常之人”。司马迁这里既是在称道古人,更是在剖析自己的心志,表达自己在遭遇种种极端摧残之后,忍耐诸多痛苦,仍然要完成《史记》的内在精神追求。

升华,前提是有一个“痛点”,这个痛点是不被社会所认可,或者不被自己所接受的,比如司马迁的屈辱、吕不韦的失落等。这个痛点,恰恰变成生长点,在原来的痛苦上,开出花来。就像蚌受了伤,最后孕出珍珠一样。

可是,人在与痛点相处的分分秒秒,可不是好过的。那一刻的内心痛苦,是每个当事人都要经过否认、拒绝、绝望后,最后奋起反击,绝地重生的。我们看看史铁生曾无数次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我们该怎么办?

“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史铁生《我与地坛》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不是宿命,也不是认命,而是看清了苦难的真相之后,坦然接受。

接受了,想通了,就一切畅通了吗?才不是呢。只是你知道,你面对苦难的时候,可以采用哪种姿态、哪种方式去对待它了。咒骂、哭泣、绝望,都可以,但是还有一种选择,叫追求。跑向希望,伴随着满身的伤痛。

“一根琴弦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史铁生《命若琴弦》

只是,这种追求、目的,也有高低之分,利他与利己之别。史铁生十几岁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但他一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用写作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看到过很多面对苦难的“另类寻找”,比方说《天龙八部》里面的“四大恶人”,都是在寻找对自己痛点的超越时,找到了“苦练武功”这个办法。但是他们的武功提升后,没有造福于人,却只用来害人作恶。这种升华,真是有升,无华。它只具备了“自己内心接受自己”,在武功上也许被人钦佩,但在“被社会所接纳”这一点上,是不合格的。

对青春年少的孩子谈论苦难的意义,谈论升华,似乎不合时宜。可是,类似的情况是天天发生在生活中的。造成痛苦的事件有大有小,有的极端,有的很常见,但是痛苦时的感受,那种切肤之痛,却没什么差别。

愿你能够像歌德一样,战胜“少年维特的烦恼”,蚌痛成珠!

猜你喜欢

任安武功史铁生
任安:我不服
《报任安书》一文的完全解读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功夫熊猫
叩问心灵,直抵生命——深读《报任安书》
家乡风景美如画
唯快不破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