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性差异,精心设计提问
2018-11-29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王娇娟
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 王娇娟
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恰当的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课堂提问具有较高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根据题眼,设计提问
在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内涵丰富,统领全文。教学时,教师以题眼为着眼点设计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性,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有的题眼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抓住题眼设问,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重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题眼在许多课文的题目中表现出来。如教《夜莺的歌声》一文时,有位教师抓住题眼——“歌声”,这样提问:①“歌声”是从哪儿来的?②这里的歌声实指什么声音?③为什么说是夜莺的歌声呢?这歌声有什么作用?问题一出就像石头投入学生平静的“思维之水”,马上泛起好奇和兴趣的“涟漪”,个个学生都投入阅读课文中去。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教师抓住“美丽”这个题眼提问:①同学们,你们知道课题中的“美丽”是针对谁来说的?②除了讲她(居里夫人)容貌上的美丽外,课文主要表现她哪方面的美丽呢?这些问题是抓住题眼,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于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又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送”,《飞夺泸定桥》中的“飞”,《林海》的“海”等,都具有深沉广博的含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如不设问引导学生去思索,就会影响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或走弯路,就不能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掌握课文中心。
有的课题表明了课文的中心,在审题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题眼,顺藤摸瓜,容易迅速地进入对课文内容的研究。如教学《将相和》,可紧扣题眼“和”设计提问:①“和”暗含着什么意思?(曾不和,又和好)②课文中哪些语句集中反映了将相“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③将相后来为什么又“和好”了?这样教学能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掌握课文的中心,也能培养学生阅读时主动探索的精神。
在初读课文阶段,可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教师板书了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向学生提问:“什么地方叫做阵地?什么是手术台?”学生答:“军队进行战斗的地
方叫阵地,而医生给病人或者伤员开刀做手术的台子叫手术台。”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紧扣课题设计有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和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借助已知,探究未知
在阅读教学中,须把学生获取新知的目标建立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因而设问需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探究未知。如,阅读《草船借箭》,为引导理解课题的蕴意及其艺术性。我这样设问:诸葛亮的箭是借来的吗?为什么课文以“草船借箭”为题呢?我见学生答不到点子上,便追问道:我们平时借东西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意在与学生的生活沟通,唤起回忆,以把握“借东西方便,借东西要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问:课文中的借箭有什么特点吗?以引导抓住联系,找出相似点,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十万支箭(数量多)仅用三天(时间短)而且未用造箭材料就轻易到手(施巧计)。这无异于借,这箭与曹操交战时又要“射回”曹军,这又类似于还。以“草船借箭”为题,意味深长,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就达到了设问目标。
三、抓住关键,连续追问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之处要紧抓不放,连续追问,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认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进而深入理解课文,揭示重点突破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金色的鱼钩》可抓住“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关键的中心句设问:①这是怎样的鱼钩?它是怎么来的?②它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样提问集中反映了文章中的知识点,抓住一点,提挈全文,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使学生学到完整知识。又如学习《月光曲》的第3自然段——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针对上述这段话,教师可连续提出一组问题:①盲姑娘刚才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如果出自内心,不是随便说说的,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的呢?③从中可以看出盲姑娘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怎么想?倘若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
四、借助铺垫,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就要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在疑难处设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求使问题化难为易。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段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的话: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老师在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后,可提几个铺垫性的问题:闰土的心里有哪些稀奇的事?我往常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朋友?这些朋友与闰土有什么明显不同的地方?有了这些问题的铺垫,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段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了。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在平常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取得应有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